周戎專家說:“此次事件明顯反映出,歐盟有意在追隨美國。因為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歐盟看到俄烏衝突不僅沒有讓俄羅斯消耗殆盡,反而使其逐漸佔據主動。所以歐盟國家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削弱俄羅斯打擊烏克蘭的力量。毫無疑問這背後存在不少美國因素,只是美國距離俄烏衝突地區較遠,不會直接出面。而歐盟距離則很近,再次實施制裁是此前在政治經濟上孤立俄羅斯的一種繼續。另外,此次歐盟制裁的打擊面較寬,除中國外,還涉及印度、土耳其、泰國等國公司,而後者對歐盟而言是比中國更為敏感的國家。畢竟歐盟對華採取不友好政策已經很多年,但歐盟與印度的關係並不緊張。歐盟的行為最終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目前來看,該制裁措施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歐盟還需要廣泛依賴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無意破壞與中國、印度等重要國家的政治關係。”
伊萬·波波夫專家說:“不要把歐盟將中國企業納入反俄制裁計劃看得太認真了。這甚至都不能反映出歐洲官僚們的總的情緒,更不用說個別國家了。歐盟一些主要國家對華立場比歐盟更為平衡。對三家公司的小額制裁在更大程度上是歐洲為了滿足歐洲官僚們中的激進部分在美國政府影響下通過盲目制定對華措施而採取的象徵性姿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必須對俄羅斯進行制裁,而且還要對那些試圖規避或不在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第三國國家和公司進行制裁。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實際上也已經用盡;歐盟無法用新的制裁形式提供甚麼有效和強硬的措施。在這種條件下,除了切斷繼續與俄羅斯合作的第三國的氧氣外,再無其它辦法。中國令他們十分頭疼,因為中俄貿易額明顯出現增長。與印度一樣,中國的立場是發展和加強對俄關係。”
伊萬·波波夫專家解釋說:“事實上,這項政策首先對於歐洲本身來說是短視的。例如,如果歐盟讓自己陷入與中國和全球其他佔多數的國家之間的某種對抗,那麼當前歐洲經濟的病態可能會惡化得更快。中國願意發展與歐盟的正常關係,特別是因為特朗普有可能當選美國總統。若果真如此,美國的反華立場有可能會更加強化。維護與歐盟的關係對中國來說很重要,所以中國更傾向於與歐盟達成妥協,對此也有自己向歐洲人解釋的依據。所以中國將希望健康的念頭能在歐盟佔上風,特別是考慮到即將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