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明醫科大學(TyumSMU)的專家們介紹說,光譜中藍色部分的光會干擾褪黑激素的產生,而褪黑激素在調節所有生物的日常活動週期(晝夜節律)方面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學》(Biology)上。
他們解釋說,如此過量的暴露不僅會影響睡眠模式,還會影響新陳代謝,而且人體的反應是由褪黑激素受體基因MTNR1B的不同變體決定的。基因型中含有褪黑激素受體基因 MTNR1B rs10830963 變異的人的新陳代謝對藍光最敏感。據統計,他們約佔地球居民總數的一半。
此外,秋明醫科大學的學者們介紹說,事實證明,在這種基因的攜帶者中,隨著體重指數的上升,晝夜體溫動態和每日平均體溫水平也會發生變化。
秋明醫科大學和國內其它機構的科學家在開發評估藍光對人體影響嚴重程度的新工具時發現,即使在21:30至01:00(褪黑激素最活躍的產生時段)期間,任何來源的少量藍光與指數體重的增加有關。
參加這項研究的是北極地區的居民:亞馬爾島上的薩列哈爾德、阿克薩爾卡和新烏連戈伊。 在一周的時間里,他們戴著活動計,這種儀器有助於跟蹤他們的睡眠質量、活動水平和人體活動的其它參數。秋明醫科大學生物醫學技術研究所時間生物鐘學和生物節律醫學實驗室負責人丹尼斯古賓(Denis Gubin )教授表示,考慮到不同的光譜(紅-綠-藍),儀器還24/7全天候記錄了接收到的光。
“根據獲得的數據,我們建議在 21 點後打開智能手機、電腦和任何其它電子設備上的藍光過濾器,並避免來自街道的光線。研究表明,即使是少量的藍光也會導致包括體重增加在內的新陳代謝疾病”,教授指出。
他強調,當人體在早晨和白天接受到足夠量的藍光時,人就更容易避免晚上的光線:相反,此時的光線對人體有益。
這項研究是在春季進行的;未來,科學家們打算在其它季節繼續這項工作。冬季測量的結果最令人感興趣,因為在北極,這是最缺乏光照的季節。
這項工作是在“北極之光”項目的框架內進行的,該項目由秋明醫科大學在秋明州政府的支持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