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解讀人口數據:未來或出現生育反彈,但總量減少趨勢將延續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人口較上年減少208萬人,連續第二年出現人口總量下降。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中國專家指出,這一趨勢主要由經濟社會發展導致生育成本上升、現代年輕人生育觀念轉變等多重因素導致。長遠來看,人口下降的趨勢或會延續。但未來可能在國家生育支持政策的推動下,出現一定程度的出生人口反彈。
Sputnik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中國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
這是中國總人口數量連續第二年下降。2022年末,中國總人口比上年末減少了85萬人,是196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在分析哪些因素導致中國人口連續兩年負增長時,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李長安教授告訴衛星通訊社,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現象,也是生育政策和生育觀念作用下的結果。
他說:“首先,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的發展使得撫養孩子的成本持續上升,從而降低了生育意願。這一趨勢不僅在中國出現,其他發展中國家也經歷了類似的情況。其次,儘管最近幾年放寬了計劃生育政策,但過去嚴格的政策導致人口基數持續性縮減,特別是導致適齡生育人口下降。此外,現代年輕人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變化,相較於過去強調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現代年輕人更傾向於追求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
2023年中國人口數據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相關話題相繼登上微博熱搜。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振武向媒體表示,“2024年是龍年,中國人對生肖偏好非常明顯,上一個龍年也就是2012年時就有一個生育小高峰。綜合來看,2024年的生育率有望提升。”
李長安教授表示,未來的確可能會迎來一些小規模的人口出生高峰。就長期趨勢而言,人口下降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他解釋道:“要預估下降的幅度是否會增大,必須考慮政策的支持作用。未來可能因為政策對生育產生積極影響,在某一時刻出現一定程度的出生人口反彈。”
李長安教授進一步指出,如果人口持續下降,將對國民經濟帶來深遠而深刻的影響,社會總需求、投資需求和消費結構都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他指出:“首先,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整體消費能力下降,從而抑制了社會總需求,投資需求也會遭受衝擊。而社會總需求的減少是制約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由於青年和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存在巨大差異,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動和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將對消費結構帶來重大影響。”
專家強調,總體而言,人口下降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儘管在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商機和發展機會,例如老齡產業會迎來一定的發展機遇。因此,為了有效應對人口下降所帶來的挑戰,中國提出了建立人口友好型社會的目標,這一點對於生育率提振尤為重要。
他表示:“只有在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口快速下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一步出台一系列力度強大的生育支持政策,構建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特別是在生育保險、生育假期、護理以及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等方面,減輕生育的負擔,激發人們的生育意願。同時要著重完善嬰幼兒教育和撫養設施,增加對這些領域的投資。需要採取綜合施策,以將負面影響最小化。”
中國國務院2021年曾發佈《關於優化生育政策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其中指出,到2025年,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服務管理制度基本完備,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顯著降低,生育水平適當提高。到2035年,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完善,服務管理機制運轉高效,生育水平更加適度,人口結構進一步改善。
中國再啓城市青年下鄉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