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跳“科目三”:中國文化熱潮席捲世界

“科目三”原指中國駕照考試中的一項,如今成為全球社交平台上最受歡迎的舞蹈之一。它主要由左右搖手和扭胯組成,背景音樂是動感十足的中國風歌曲,充滿獨特的魅力。中國文化領域專家表示,這種簡單歡快且具有感染力的舞蹈成功地突破了國界和文化的壁壘,走向了世界舞台,其流行現象也反映了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日益擴大。
Sputnik
“科目三”的起源與傳播
“科目三”據傳起源於廣西的婚禮習俗,廣西人一生中需要通過三場考試:科目一是唱山歌,科目二是吃米粉,而科目三則是跳舞。這段舞蹈通過短視頻平台傳播,有趣的動作搭配動感十足的背景音樂,迅速引發了眾多年輕人的模仿。
在中國的海底撈火鍋門店,只需對服務員說“我要科目三”,服務員們就會熱情地為你表演這一歡快的舞蹈。這家火鍋店的工作人員跳舞的視頻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使得“科目三”舞蹈更加走紅,甚至被美國主流媒體CNN報道。
俄普斯科夫市將舉辦關於莫言作品的中國文化節
跨越文化差異的全球熱潮
“科目三”的魔性舞步不僅吸引了中國網友的積極模仿,還走向了世界舞台,受到了各國男女老少的歡迎。近期,一段五名韓國中學生在畢業晚會上表演“科目三”的短視頻引發廣泛討論。“科目三”舞蹈的背景音樂《一笑江湖(DJ彈鼓版)》甚至成為韓國Youtube短視頻熱門歌曲周榜(12月15日-12月21日)冠軍。
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的舞者們本月在遼寧瀋陽盛京大劇院表演完《天鵝湖》後集體加跳“科目三”。在2023年WDSF世界體育舞蹈大獎賽上,拉丁舞世界冠軍克里斯蒂娜和舞者們也展示了與拉丁舞步結合的“科目三”。
“科目三”為何能夠迅速爆紅,甚至火到海外?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著名文化產業學者郭萬超告訴衛星通訊社,簡單、有趣、富有感染力是“科目三”能夠紅遍全球的重要原因。
郭萬超表示:“首先,無論是音樂還是舞蹈,都是一種通用語言,能夠突破地域和文化。其次,這個舞蹈起源於廣西,而中國廣西的少數民族以能歌善舞而聞名,他們創作的民間舞蹈並不缺乏藝術性,反而非常有趣且富有生命力。此外,這個舞蹈的最大特點就是容易學習,不像其他舞蹈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對此,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肖玉深有同感,她表示,“‘科目三’的背景音樂很歡快,容易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它可以隨時隨地加入,不受舞台和場合的限制。無論年齡、性別或民族,都能參與,因此具有廣泛的傳播力。”
韓國人並不喜歡江南style的紀念像
是審美降級還是大眾文化的勝利?
對於“科目三”舞蹈的爆紅,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一派觀點認為,跳“科目三”是一種娛樂和消遣的方式。而另一種觀點則吐槽稱,這個舞蹈的音樂很吵、姿勢很土,讓人很不適。也有人表示,“科目三”是審美降級的表現。
然而,上海的年輕人周小婷認為,“科目三”之所以如此流行恰恰是因為它帶有一些“土味”,它讓人們在模仿的過程中能夠卸下包袱,放鬆自己。
周小婷解釋說:“這個舞蹈的音樂很接地氣,節奏感特別強。扭動的動作帶有一些可愛和滑稽的元素,讓人感覺十分有趣,不自覺地想要加入其中。人們模仿這種有點滑稽的動作時,實際上也釋放了一些日常的壓力,這無傷大雅。再加上如今大家熱衷於在抖音上分享視頻,這也為人們帶來了一種共同體驗和身份認同的感覺。”
專家認為,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如果某種文化的流行能夠帶給大家快樂,那麼它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社會意義,應該抱有開放的心態。
郭萬超說:“社會存在不同類型的文化,包括大眾文化,也有比較高雅的文化,這些都同樣具有價值。並非所有藝術都必須進入國家大劇院才能被認可,大眾文化同樣具有存在的必要性。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避免出現極個別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況。總體來說,我們需要引導而非批評。”
肖玉則表示,對於在舞蹈和音樂領域有較高造詣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這種表演缺乏技術含量。但不可否認,普通大眾更多的是將模仿“科目三”看作一種娛樂。
肖玉說:“‘科目三’舞蹈更像是一個遊戲,有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其普及度來看,這個舞蹈明顯擁有廣泛的受眾,並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有些人可能並不常接觸舞蹈,甚至從未嘗試跳舞,但通過參與‘科目三’視頻的錄制,他們可以輕鬆參與,從而為那些想要接觸舞蹈並踏入這個領域的人提供了機會。這對於高雅藝術的傳播來說,也是一種積極推動。”
中國文化影響力上升的體現
如今,“科目三”火到海外,不少人將其與十年前火邊全球的《江南style》騎馬舞相比,認為這正是中國文化影響力不斷上升的表現。
對此,中國年輕人和專家都認為,“科目三”舞蹈的流行的確可以反映出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擴大。肖玉表示,“科目三舞蹈是從中國傳播出去的,是文化輸出的象徵。它能吸引全球目光,這本身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專家郭萬超強調,通過“科目三”在全世界的流行也可以看出,現在中國年輕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對流行趨勢的把握越來越好,更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放的思維。未來,來自中國的潮流趨勢將越來越多。
專家:提高國家軟實力將成為今後中國外交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