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坡嶺表示:“中俄貿易總額歷史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我認為這是兩國經貿合作的巨大進步,但也是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下實現的。正如俄羅斯聯邦工商會會長所言,俄羅斯貿易基本全部轉向了亞洲。可以看到,2023年俄羅斯與歐洲的貿易量急劇下降,俄羅斯對歐出口下降約70%,進口下降約10%。相應地,俄羅斯對亞洲出口增長約70%,且從亞洲進口的40%來自中國。這實際上是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出口禁運和管制措施所帶來的一種貿易轉向,是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國際環境帶來的結果。當然對中俄貿易而言,這一客觀事實也存在積極的意義,兩國間的貿易潛力得到充分發掘。”
“這反映出俄羅斯對華出口的產品依然主要以傳統的能源和原材料為主,而中國市場的容量和管道運輸能力都是一定的,在充分挖掘運輸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對華出口增幅達到百分之十幾,也是很厲害的成就。而中國對俄出口實現大增幅意義更是重大。自去年起,中國迅速替代歐洲,成為了俄羅斯機械設備、中間品和最終消費品的主要供給方。並且中國的供給規模、供給速度都促使俄羅斯順利避免了因經濟制裁可能導致的國內生產供應不足的衝擊,可以說為俄羅斯經濟的恢復提供了有效支持。”
他說:“需要注意的是,合作的過程中也蘊含一些風險。目前俄羅斯缺少的產品基本都從中國進口,並且採購量很大,這就使得中國出口商可能會形成一種共識,即俄羅斯市場是一個有待開拓的巨大市場。然而這一共識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俄羅斯正在落實‘確保經濟主權’的戰略政策,即在多領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速進口替代。”
徐坡嶺主任解釋稱:“今年俄羅斯經濟增速較快,原因之一就是民族企業得到了優惠抵押貸款和國家財政投入的支持,以實現加速進口替代的目標。實際上‘加速進口替代’不是針對某一方的政策,而是一個普遍規律。這就意味著,雖然俄羅斯現在大量從中國進口,但很快也會建立起自己的生產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風暴式對俄出口或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他總結道:“從這些角度來看,中俄若想保持住經貿合作的長期性,一方面可能需要兩國在投資和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方面下更大功夫,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需要有針對性的瞭解市場,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本土化的完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