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績予以充分肯定

10月10日,經第78屆聯合國大會選舉,中國第六次擔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對此,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王隆文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國際社會充分肯定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合作以及中國在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Sputnik
據報道,第78屆聯合國大會10日選舉產生包括中國、巴西、古巴等在內的15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以接替將於今年年底結束任期的成員,新的任期為2024-2026年。這是中國第六次擔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是當選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談及中國再次擔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的意義,王隆文認為,中國將以此為契機,繼續為推動國際人權事業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王隆文說:“這是中國第六次擔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是當選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合作、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績予以充分肯定。毫無疑問,中國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繼續踐行多邊主義,深入參與人權理事會及人權高專辦、婦女署等相關機構工作,同各方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的錯誤做法,為繼續推動國際人權事業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2022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時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時曾表示,各國國情不同,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必須也只能從本國實際和人民需求出發,探索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脫離實際、全盤照搬別國制度模式,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後果,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人民群眾。
談及中國不時會面對部分西方國家針對人權問題的指責,王隆文認為,中國可以通過積極開展各類雙邊、多邊人權對話,向世界分享自身落實各項基本人權的典型案例和技術經驗。

王隆文表示:“中國應客觀理性看待國際社會的各種批評意見和不同聲音,既要繼續堅持走符合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彰顯‘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大國自信,同時也要針對境外各種針對中國人權狀況的不實指責,組織人權研究機構和學者開展及時、針對性的研究與回應。

在做好國內人權事業的同時,中國也應不斷將國際人權發展的共識理念、規則和標準融入各類對外投資、對外援助的政策體系當中;也要積極開展各類雙邊、多邊人權對話,積極宣傳國內在精准扶貧、鄉村振興過程中將各項基本人權落實到位的典型案例和技術經驗。”

人權理事會成立於2006年,是聯合國負責促進和保護人權的機構,是聯大下屬機構,由47個會員國組成。理事會成員由聯大選舉產生,每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3年,只能連選連任一屆。中國分別於2006年、2009年、2013年、2016年、2020年和2023年六次成功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
普京:美國害怕的是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而非對人權和少數民族權利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