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脹創紀錄情況下,美國延長了部分中國商品的關稅豁免期

美國延長了針對一些中國商品的關稅豁免期,包括與抗擊新冠肺炎 (COVID-19) 相關的商品。這樣一來,至少到今年年底關稅不會影響進口到美國的352種中國商品。
Sputnik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週三宣佈,已將352種中國商品以及與抗擊COVID-19相關的77類商品進口關稅豁免期限延長至12月31日。 此前的截止日期本應是9月30日。
例如,工業泵和電動機、某些汽車零部件和化學品、自行車和吸塵器,以及醫用口罩、橡膠手套和消毒濕巾等產品除外。
美國延長對中國部分產品的關稅豁免期至今年底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就美國政府上述決定評論道,這是一個合理但卻不徹底的決定。在他看來,在目前的通脹水平下,美國當局應該考慮徹底取消關稅限制,而不是繼續短暫延長關稅豁免期。

梅新育專家說:“美國延長對華加徵關稅豁免期的決定,我認為半合理半不合理。與‘取消豁免期’相比,延長豁免期顯得較為合理;但與‘完全取消加徵關稅’相比,又是不合理的一項決策。目前美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高通脹,即使美聯儲通過暴力加息讓利率飆升至22年來最高水平,促使通脹率較高峰期大幅下降,但仍然高於較合理的溫和通脹率一倍左右,這給美國經濟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潛在系統性風險。而且現在的新通脹還有重新上升的勢頭。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限制,給通脹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因此,若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美國最合理的選擇應該是除針對中國製造商品的加徵關稅和限制措施,以盡快度過當前高通脹的風險期。然而美國只是不斷延長豁免期,此次也僅延長至年底,這實際上不利於美國貿易市場的長期穩定性。”

中美為讓貿易戰後果最小化而尋求妥協
梅新育專家認為,美國政府的決策缺乏連貫性並不令人驚訝之處。 梅新育指出,拜登無法奉行理性政策,不過是為了國內政治局勢而行事。
梅新育專家接著說:“我認為這暴露出美國總統拜登缺乏足夠的領導權威,無法堅定採取有利於美國長期利益的合理政策。由於需要討好不同的政治派別,以至於很多措施都具有補丁效果,與最初政策的目標相互矛盾。這一情況再與美國的體制缺陷相結合,導致該問題的表現更加突出。”
還在2020年8月拜登在競選期間就表示,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失敗。而在同年12月贏得選舉後,又表示不打算改變對華商品進口政策。過去兩年西方媒體經常報道白宮即將宣佈的可能削減關稅的消息,但由於政府對中國關稅政策存在分歧,這一決定多次被推遲。美國一些建制派政客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一個有利可圖的籌碼,可以讓美國最終取得勝利。但原則上講,“貿易戰”不可能有贏家。
拜登揚言中國"在許多方面"是一顆定時炸彈

梅新育專家解釋說:“美國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從對華新冷戰的目的出發。但美國早已不是二戰剛結束時的頭號工業大國,對華貿易的限制給本國民生和宏觀經濟的穩定安全都造成損傷,可以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這種行為對中美兩國的國家利益都無利好,唯一的受益者只有美國的極端勢力。”

2018年6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決定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特朗普政府隨後又依據1974年美國商業法的“301條款”“打擊貿易夥伴的不公平做法”。作為回應中國也對來自美國的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實施了同樣的制裁。制裁於2018年7月6日生效。
2019年5月10日美國政府又將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從10%提高至25%。其中包括價值20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2019年8月在美中舉行又一輪談判後,特朗普下令對其他中國製造的智能手機、服裝、玩具和消費品等商品提高關稅10%,總額達3000億美元。
美國再次延長部分中國防疫產品關稅豁免
後來國內經濟問題迫使美國政府又制定了一份免受制裁影響的商品的例外清單。2019 年首次放寬 8 個產品,到 2023 年逐漸擴大到 352 種商品。而美國此次決定延長的正是對這些商品的關稅豁免。
目前美國人從中國購買的商品越來越少,中國在美國進口商品中的佔比已降至13.3%,為20年來的最低點。美國公司從2023年1月至5月從中國進口的產品與2022年也同比減少24%。其原因不過是因為擔心,既然目前是在如此動蕩不定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貿易關係,企業隨時有可能被本國政府逼迫切斷所有與中國的聯繫。
上周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期間,中方呼籲中國企業在美投資享有“平等權利”,並稱美國對中國商品進口的限制具有“歧視性”。雷蒙多則表示,美方願同中方保持互動和正常經貿關係,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
雷蒙多返回華盛頓後又表示,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完成正在進行的審查之前,她預計不會修改特朗普總統執政期間美國對華實施的關稅限制政策。
中國與東盟致力於加強合作,抵制美國在地區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