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李夢龍博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認為,中俄教育交流歷史悠久,大學生交流有助於鞏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促進相互理解,並有機會掌握共同的價值觀和借鑒傳統。
他說:“留學生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接收者和學術研究的主體,通過學術交流研討或組織參加文化活動的方式不斷加深彼此間的理解溝通。中俄兩國留學生的交流學習為彼此提供了接觸和瞭解的機會,為兩國人民提供了更好地認識對方國家的契機,不論是價值觀、歷史文化還是風俗習慣,留學生們在交流中增強認知,有利於增進兩國的友誼和理解,在海外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學習和吸收,不斷加深雙方的人文紐帶,為中俄兩國文化的互鑒和提升其多元性、豐富性做出了貢獻。通過在對方國家的學習生活,留學生能夠深入瞭解彼此商業環境、市場需求、經濟政策和兩國在文化等領域的差異,為雙邊投資貿易搭建堅實橋梁,在交流學習中促進商貿發展,推動兩國之間的經貿深度合作和中俄兩國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
通常,人文科學被認為是在俄羅斯學習的前景方向。據俄聯邦教科部資料,中國大學生赴俄讀書,主要選擇以下一些方向:語文學、語言學、文學、外國區域學和經濟。一口流利的俄語可以為中國留學生在各領域開闢廣闊的就業前景,無論是在商務領域還是教育領域。李夢龍博士認為,考慮到俄語的複雜性和文化特殊性,中國很多大學生開始時傾向於掌握與語言直接相關的專業。
他說:“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語言表達及專業詞彙的學習難度是他們選擇專業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很多選擇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前一階段學習的專業為俄語,這一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學習的意願較高,而另外一部分的學生考慮到專業學習難度和畢業問題也會選擇偏向人文社科類別的專業進行學習。同時,考慮到就業和發展前景,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容易在商務、教育、翻譯、文化交流等領域找到就業機會,較高的就業率和廣泛的發展機會是留學生考慮專業選擇的首要因素之一。”
李夢龍強調,這有助於加深國家間的文化交流。
他說:“中國留學生不僅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更是中俄兩國間文化互相交流的主體,選擇這些專業對於留俄學生來說,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和深刻地感受俄羅斯多元豐富、充滿民族特色的異域文化,同時也是充分結合環境特點深入研究學習的良好機會。”
俄羅斯高校語言系的中國大學生也證明瞭指點。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趙亭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俄羅斯文化豐富,顯而易見願意選擇學習文學。她現在輕鬆地在俄羅斯公司找到了工作。
她說:“我學習俄羅斯文學,因此去俄羅斯留學是很自然的決定。我們有很多課外拓展和實踐的機會。比如,老師會推薦我們去參加企業的發佈會,幫助我們增長見識、拓展人脈。莫斯科也有很多研究院、中俄合作的大型活動,我們都會被推薦參加,平時課堂上學的知識可以得到應用。”
需指出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會選擇在首都高校就讀。除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人民友誼大學、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和莫斯科動力學院外,很多大學生選擇遠東聯邦大學和喀山(伏爾加河)聯邦大學。
俄羅斯南聯邦大學的中國博士生張精衛所選專業是應用數學和信息學,後決定考入研究生並繼續在俄羅斯發展。作為學者,甚至成為聯邦“俄羅斯領袖”管理競賽的獲勝者。
他說:“留學俄羅斯不僅可以擴展人的視野,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語言能力,並且深入瞭解俄羅斯的歷史和文化,而且還可以挑戰自我和鍛鍊能力。這些優勢也將對個人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我認為留學俄羅斯是一次無與倫比的學習過程和人生體驗。我個人認為俄羅斯教育體系在許多方面具有優勢,如教育資源豐富、注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水平較高、注重科學技術研究、國際交流和合作廣泛等。”
李夢龍博士認為,目前,中俄在高科技領域的交流,已成為高教領域合作最為重要的方向之一。
他說:“目前中俄兩國在高科技領域交流已經成為兩國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途徑,學科交流為中俄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聯繫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徑,使兩國學術水平和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充分利用中俄兩國教育在各個領域科研的豐富成果和經驗的情況下兩國共同開展科研項目,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學、醫藥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學科門類取得有效成果。”
8月初,俄羅斯教科部部長瓦列里·法里科夫和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疫情後首次見面時達成共識,將兩國科教領域合作帶入新的層面。中國與俄羅斯大力發展學術和大學生交流,並推出新的培養方向。
比如,烏拉爾聯邦大學中俄學院啓動新的“數字經濟項目系統設計”碩士專業。這所大學在為中國經濟和工業培養高技術專家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並與中國多所大學實施9個聯合網絡學士學位課程。
學院畢業生們的畢業論文具有實際意義,並基於中國地理經濟發展的現實任務,一些省市機構計劃運用這些成果。
中俄高校還在雙學位發展方面進行合作。比如喀山國家研究型技術大學與北京化工大學簽署了雙學位項目協議。“復合材料技術與加工”專業的大學生,前兩年畢業後可提出申請,在中國進行第三和第四年級的課程。在中國高校用英文授課,畢業生們將獲得中俄兩個文憑,成績優秀和英文水平高的大學生,可獲得覆蓋上學和宿舍的費用支出。
此外,中俄高校在雙邊夥伴關係框架內實施聯合項目。比如西伯利亞國立工業大學與世界名校溫州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6年間一直在進行聯合研究。
截止2020年,中俄大學生交流總數已達10萬人。疫情期間,大學生數量有所下降,但中國解除疫情後,大學生交流在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