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德國政府提出了本國第一個對華外交政策戰略。《專家》雜誌同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阿爾喬姆·索科洛夫一起對這一戰略進行了分析。索科洛夫指出,德國早在2019年就已開始計劃制定對華戰略,並在社會民主黨聯邦議院選舉獲勝後加快了這一進程。該文件指出,德國願意與布魯塞爾和歐洲夥伴協調其政策,因此很難說其內容與歐洲對華關係的共同目標相矛盾。德中關係發展中存在的三個維度——合作、競爭、系統性競爭——是貫穿德國對華戰略文件的紅線。儘管柏林設法把重點放在後兩個問題上,但現政權有一個共識,即與中國全面脫鈎是不可能的,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後果。阿爾喬姆·索科洛夫指出,這份文件的反華言論有可能會進一步嚴厲。這與其說與柏林的立場有關,不如說是與華盛頓的立場有關。德中關係的走向越來越受到美中關係發展的左右。如果說以前德國在與俄羅斯和中國的對話中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權的華,那麼現在一切變了。朔爾茨政府提出了“時代轉折”的概念,意味是要加強跨大西洋關係。由此可見,柏林在對中俄關係的外交政策自主權會越來越小。阿爾喬姆·索科洛夫專家最後寫道,由於美中關係暫時還沒有改善的跡象,因此我們也不會看到德中關係會有甚麼改善,歐盟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會改善。
8月24日日本開始向太平洋傾倒用於福島一號核電站冷卻水後,中國海關總署已宣佈禁止從日本進口所有海產品。 《Vedomosti》報紙採訪了兩位專家對這一決定有何依據的看法。 行業資源 《Atominfo》 編輯亞歷山大·烏瓦羅夫解釋說,普遍的問題不是日本排放含氚水,而是這個過程的持續時間。 儘管日方保證,排放計劃是安全的,但誰也保證不了所有設備在規定的時間內能持續正常工作。實際上排放完全由日方控制,即對2011年福島一號核電站事故負責的公司。於是產生一個問題:日本是否能夠完成其計劃。這位俄羅斯專家相信可以將氚安全地排放到海洋中,並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然而,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東方研究系主任德米特里·斯特列爾佐夫則認為,禁止日本海鮮進口中國將對日本經濟產生一些影響,但未必是是災難性的,因為海鮮出口中國並不被日本看作經濟的優先部門。德米特里·斯特列佐夫指出,總的來說,日本對全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的反應非常敏感。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東方研究學院院長安德烈·卡爾涅耶夫表示,中國禁止進口的決定也是出於對環境的考慮,而非政治考慮。他說,中國最近幾週一直在抗議日本的這一決定。安德烈·卡爾涅耶夫,北京方面表達高度不滿並不奇怪,因為傾倒受污染水域的後果會直接影響到中國,使本國海洋資源面臨風險。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時同意增加本幣結算,繼續加強銀行間聯繫。此前在該機制框架內形成了儲備貨幣池。這是增加本幣貿易的第一步。RT頻道網站與專家一起探討了將這一設想轉化為現實的前景。俄羅斯聯邦總統國民經濟與國家行政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機構和金融市場分析實驗室負責人亞歷山大·阿布拉莫夫向RT解釋說,對金磚國家來說,採用本國支付系統是明智的,而從長遠來看將採用機制內部交易的單獨貨幣。這將加速並促進相互間結算問題,並保護他們免受制裁風險。但是,儘管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努力擴大本國貨幣在對外貿易中的使用,但美元仍然是世界上的主要結算單位。如果金磚國家專注發展自己的金融工具,這也將有助於國際結算的去美元化。 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總幹事兼金磚國家機制商業委員會成員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表示,擴大該機制的成員數量有助於促進金磚國家金融和支付基礎設施更加積極的發展。
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商加強了在原料轉售市場的地位。分析師謝爾蓋·馬努科夫在為《專家》雜誌撰寫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公司正在大力銷售過剩天然氣,並開始與殼牌、英國石油公司、挪威Equinor和道達爾等貿易商競爭。據國際能源署稱,這些中國公司因得益於這些進口商,去年的市場規模翻了一番,達到 4500 億美元。中國進口商的天然氣採購量也在不斷增長:截至2022年底,與卡塔爾和美國天然氣公司的長期合同數量增加了近50%,合同總量高達4000萬噸每年液化氣。今天他們不僅計劃增加交貨量,還希望擴大供應商名單。預計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團和中海油將在不久的將來會從淨進口商轉變為液化天然氣市場名副其實的參與者。預計到2026年中國企業長期天然氣合同量將超過每年1億噸液化天然氣。據咨詢公司 Poten & Partners 稱,今年的供應量將達到約 800 萬噸。雖然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即使是1億噸也滿足不了中國的需求,但其自身產量的增長以及來自中亞和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供應的增加將導致過剩,進口商自然可以通過出售來獲利。可見,中國因此有可能成為東南亞、韓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的季節性天然氣出口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不對轉載自俄羅斯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