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嚴限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時間,互聯網公司或面臨一定考驗

中國網信辦近日公佈一份草擬指南,內容規定應將16歲至18歲未成年人使用移動智能設備上網時間限制在每天2小時內;8歲至16歲每天則限制在1小時內。中國專家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這一規定的出發點值得肯定。雖然科技企業可能會受到該政策的一定影響,但不能為了照顧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而犧牲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Sputnik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8月2日表示,為進一步提升模式效能,立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國家網信辦研究起草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將全面升級“青少年模式”為“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實現軟硬件三方聯動,方便用戶一鍵進入模式,為未成年人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在使用時長管理方面,《指南》要求,在面向8週歲以上不滿16週歲用戶的未成年人模式中,移動智能終端應支持默認使用總時長不超過1小時;在面向16週歲以上不滿18週歲用戶的未成年人模式中,移動智能終端應支持默認使用總時長不超過2小時;在未成年人模式下,移動智能終端每日22時至次日6時期間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
此外,《指南》強調,用於保障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產品和服務,包括緊急呼叫業務及移動智能終端自定義的用於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的應用程序等不受上述使用時長和時間段限制。
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全球第一
中國資深互聯網觀察家劉興亮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這個規定的出發點是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絡沈迷,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他說:“這一規定的初衷是鼓勵未成年人將更多精力放在學習和線下運動上,而不是在線上,特別是打遊戲。應該對未成年人上網或玩智能手機的時間進行一定限制,讓他們把精力放在適合健康成長的活動上。”
河北一所小學的張老師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這一規定將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她說:“我曾經調查過我們班學生,他們使用手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玩遊戲,或者看一些短視頻。未成年人自制力不強,控制他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對孩子視力比較好,也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
在中國網信辦公佈《指南》後,中國科技公司的股價大多下跌。據路透社統計,嗶哩嗶哩和快手在香港當日午後交易中分別下跌 6.98%和 3.53%,而騰訊收盤下跌 2.99%。
在中國大型互聯網企業擔任資深軟件開發工程師的黃女士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這一規定如果得到有效實施將會對互聯網公司的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她說:“如果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的時長被更嚴格地限制,那麼用戶活躍度就會下降,用戶粘性也會相應地降低,這樣用戶就會容易流失。而且,刷廣告的人少了,付費的人也相應地減少,這會影響到公司的盈利。”
專家劉興亮也認為,如果上述規定得以有效執行,將會對互聯網平台的日活躍用戶、月活躍用戶以及用戶停留時長等關鍵考核指標產生一定影響。然而,他強調,不能因照顧科技企業的發展而忽視未成年人健康問題。
劉興亮解釋說:“這一規定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部分互聯網平台。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弱,網民數量仍在增長,且年齡分布呈現兩端增長的趨勢,一端是老年人,另一端是未成年人。因此,一些互聯網平台將未成年用戶的增加視為用戶數量增長的主要途徑。關於規定的具體操作策略,比如每日使用時限是1小時還是2小時,可以請相關專家進行研究和論證。然而,這一規定的初衷值得認可,不能為了追求科技企業更好的發展而犧牲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河北的張老師對這一規定在實踐中能發揮的作用持保留態度,她認為,具體效果還要看家長如何管理。對此,劉興亮表示,規定在執行過程中確實會遇到一些問題,可以借鑒過去曾經推出的“防沈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採用更多的技術手段來進行防控。
中國政府近年來對未成年人網絡沈迷問題越來越關注。2019年3月,由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主要短視頻平台和直播平台上線了“青少年防沈迷系統”,該系統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範。
人工智能競賽:俄羅斯如何看待技術競賽前景和神經網絡的運用
2021年8月,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嚴格落實網絡遊戲用戶賬號實名註冊和登錄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註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遊戲服務。
在上述規定實施約一年後,2022年8月,咨詢機構Niko Partners發佈《中國年輕玩家》報告稱,由於防沈迷新規的影響,中國未成年人玩家(6-17歲)的滲透率由60%降為了40%,具體數量由新規前2020年峰值的1.22億人,降低為新規後的8300萬。
中國專家:澳政府應避免被反華勢力牽制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