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需要加強同中國的合作,但不能降低來自中國的風險

中國需要像同有能力履行契約的獨立夥伴一樣同德國對話。週二中國總理李強在柏林同德國總理朔爾茨會談時表示希望德方繼續保持開放心態,堅持獨立自主,以國際規則為基礎、以契約精神為原則妥善處理有關問題。
Sputnik
中國領導人在同歐洲同行會談時反復強調,希望同他們對話是的確在同歐洲人對話,而不是同完全依賴海外盟友的夥伴對話。李強首次以總理身份出訪期間實際上再次肯定了這一立場,但更加強調了德國切實履行契約的自主能力。表明這一立場很可能是因為德方打算重審向中國運營商中遠集團(Cosco)出售漢堡四個終端港口中的一個的股份的條件。
德方允許收購的不是最初宣佈的35%,而是24.9%的少數股權,但正如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所說的那樣,這一妥協方案依然是朔爾茨對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的勝利,德國總理也對本國外長貝爾伯克有關來自中國的威脅這一言論置之不理。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專家說:“朔爾茨站在了默克爾一邊。他贊成在西方對華價值觀立場和德國經濟利益之間保持平衡,他還是在台灣問題上不干涉美中軍事政治矛盾的支持者。”

週二,李強總理在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呼籲德國不要以“去風險”為名,行“脫鈎”“斷鏈”之實。中國總理深信,這不符合雙方利益。李強總理表示,大多數德國企業不會把中國看作風險源,不會同意在對華關係上進行所謂的“去風險”。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記者會上則強調,德國“不想脫鈎,我們只想去風險”。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負責人胡春春在兩國總理的言論中沒有發現立場上有甚麼不可調和的衝突。

胡春春專家說:“從宏觀層面來看,受地緣政治變化影響,目前美西方國家將‘安全化’納入各個領域政策的考量範圍,特別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的‘去風險化’概念非常流行,因為它聽起來似乎不是那麼的強硬和危險。然而無論宏觀層面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如何發表言論,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微觀層面的經濟基本面,比如中德經貿聯繫是否依然強勁,某些領域經濟數字下降的原因又是甚麼。從這一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德經貿關係仍然擁有堅實的基礎。實際上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加強對外合作的趨勢,而德國在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等議題上同樣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包括汽車工業未來轉型之際也需要有競爭力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支持。應該說中德未來合作的空間很大。”

李強:中方希望德方堅持獨立自主,以契約精神為原則妥善處理有關問題
胡春春專家認為,重要的是德國政府在對中國經濟“去風險”問題上應從本國利益出發。

胡春春專家接著說:“就‘去風險化’而言,我認為有必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去看待,不宜只盯住其中一方面。而且國家和社會運作的基礎是經濟,德國政府在制定具體政策時,無疑需要考慮本國的經濟利益。只不過當前德國是三黨聯合執政,各個政黨的對華態度和對‘去風險化’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樣。一旦涉及對華政策,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一個博弈的過程,即德國政府內部需要進行意見統一。因此我們也不必立刻下結論。另外,當前德國的特點之一,就是政治尚未民粹化和情緒化,基本比較穩健。”

儘管德國存在過度依賴中國的政治言論,從去年結果看,中國仍是德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已是連續七年保持這一地位,貿易額約有2980億歐元,高於2021年約21%。
中國市場、中國產品和半成品及德國工業所需的中國原料對德國來說的重要性不可置疑,但是迎合美國而支持同中國脫鈎的人鼓動德國同中國斷鏈。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說:“現在不能非常肯定此次柏林會談會讓中國作為主要貿易夥伴加強在德國的地位。也許中國能保持這一地位,但不會加強,這是兩回事。現在,對發展合作的需求與借批評中國獲得暫時政治分數之間的鐘擺的擺幅很大。雖然鐘擺暫時還未停止,但這不應在總體上惡化對雙邊經濟關係積極發展的預測,而美國通過布魯塞爾當然會挑撥歐盟同中國脫鈎,讓個別歐洲國家利益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想借此讓自己同中國的矛盾變得不再那麼明顯,因為美國已經開始意識到惡化對華關係的危險。”

中國總理李強此次歐洲之行將持續到6月23日,在結束訪問德國後,將對法國進行首次正式訪問。
德國總理:德中經貿和雙向投資聯繫緊密,德方無意對華脫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