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專家說:“朔爾茨站在了默克爾一邊。他贊成在西方對華價值觀立場和德國經濟利益之間保持平衡,他還是在台灣問題上不干涉美中軍事政治矛盾的支持者。”
胡春春專家說:“從宏觀層面來看,受地緣政治變化影響,目前美西方國家將‘安全化’納入各個領域政策的考量範圍,特別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的‘去風險化’概念非常流行,因為它聽起來似乎不是那麼的強硬和危險。然而無論宏觀層面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如何發表言論,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微觀層面的經濟基本面,比如中德經貿聯繫是否依然強勁,某些領域經濟數字下降的原因又是甚麼。從這一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德經貿關係仍然擁有堅實的基礎。實際上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加強對外合作的趨勢,而德國在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等議題上同樣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包括汽車工業未來轉型之際也需要有競爭力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支持。應該說中德未來合作的空間很大。”
胡春春專家接著說:“就‘去風險化’而言,我認為有必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去看待,不宜只盯住其中一方面。而且國家和社會運作的基礎是經濟,德國政府在制定具體政策時,無疑需要考慮本國的經濟利益。只不過當前德國是三黨聯合執政,各個政黨的對華態度和對‘去風險化’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樣。一旦涉及對華政策,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一個博弈的過程,即德國政府內部需要進行意見統一。因此我們也不必立刻下結論。另外,當前德國的特點之一,就是政治尚未民粹化和情緒化,基本比較穩健。”
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說:“現在不能非常肯定此次柏林會談會讓中國作為主要貿易夥伴加強在德國的地位。也許中國能保持這一地位,但不會加強,這是兩回事。現在,對發展合作的需求與借批評中國獲得暫時政治分數之間的鐘擺的擺幅很大。雖然鐘擺暫時還未停止,但這不應在總體上惡化對雙邊經濟關係積極發展的預測,而美國通過布魯塞爾當然會挑撥歐盟同中國脫鈎,讓個別歐洲國家利益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想借此讓自己同中國的矛盾變得不再那麼明顯,因為美國已經開始意識到惡化對華關係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