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重新審視對華關係

《消息報》和《獨立報》探討了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
Sputnik
大家知道,最近舉行了一場歐盟印太部長級論壇,歐盟外長出席了該論壇。論壇上歐盟國家外長們通過了制定對華新戰略“路線圖”的基本原則。博雷利稱之為“重新調整對華關係”:此概念的本質是減少對中國經濟和技術的依賴,不參與華盛頓和北京間的對抗,追求自身利益。聖彼得堡大學教授、政治學博士娜塔莉亞·埃列米娜在《消息報》上指出,內部矛盾和歐盟不同成員的模糊態度將阻礙歐盟制定對華共同政策。總的看來,對歐盟來說,中國更有可能是競爭對手,在個別項目上為競爭者;而對一些國家可能是合作夥伴,就貿易而言穩列前茅。但在所有這些方面,佔上風的不是夥伴關係,而是競爭。正因為如此,歐盟正在討論對涉嫌向俄羅斯出售可用於武器的商品的中國公司實施制裁。《獨立報》援引俄羅斯總統國民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高級講師鮑里斯·皮沃瓦爾的話寫道,這些措施肯定會對歐盟產生負面影響——投資、生產能力和商品都將大幅減少。去年,中國對歐洲(27 個歐盟國家和英國)的外國直接投資 (FDI) 達到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不足 80 億美元,比 2021 年減少 22%。政治學家亞歷山大·哈扎里迪認為,在經濟上歐洲對中國的需求超過中國對歐洲的需求。
台灣成了英國國內政治鬥爭的人質
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了一種新趨勢的出現:白領正在放棄辦公室工作,轉而從事體力勞動。為甚麼以前的經理、建築師和設計師會成為保安和服務員,俄版《福布斯》的文章開篇問道。 主要原因是加班——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宣佈加班為非法。然而996 制度在許多公司中繼續存在。2022 年招聘機構 51job 進行了一項研究:超過 90% 的受訪者承認經常加班。員工不願為了增加公司利潤而犧牲自己的健康,就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態度。最激進的選擇是“躺平”,即努力在不過度消費和持續工作的情況下獲得快樂,通過一次性兼職或項目來滿足基本需求。此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將領子換成藍色:他們拒絕有聲望和高薪的工作,而選擇體力勞動。當然,這種選擇是有代價的,不僅工資較低,而且還可能遭到社會和親人的譴責。
中國外交部:中國積極應對人口發展變化
5月18日至19日首次中國-中亞五國領導人會晤在中國西安舉行。《Vedomosti》 報紙指出,此次峰會是2023 年在中國取消疫情限制後在中國舉行的首次重大外交活動。許多媒體將這一事件稱為中國和俄羅斯在該地區影響力競爭日益激烈的跡象。然而聖彼得堡大學教授楊娜·列克修金娜堅決駁斥了這一神話:對於中亞國家來說,與中國建立關係並不排除與俄羅斯互動,因此莫斯科和北京在該地區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夥伴。在她看來,俄中兩國都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感興趣,因此中亞的許多舉措將通過俄羅斯和中國的努力來實施。例如,哈薩克斯坦公司 Kazmunaigas (KMG) 與中國中石油最近簽署的哈薩克斯坦-中國輸油管道擴建協議不僅有利於參與者,也有利於俄羅斯,因為俄羅斯石油將流經這條管道。
5 月 15 日輸油管道運營商 Kaztransoil 宣佈,兩家公司已將以同樣規模(每年 1000 萬噸)和同樣關稅運輸俄羅斯石油的合同延長至 2034 年。
中國建設通往中亞的現代絲綢之路
中國經濟的復蘇增長低於投資者和分析師們的預期。正如 Prime 指出的那樣,這主要是由於全球需求下降。至於內部原因,專家們列舉了債務負擔增加、金融部門改革不足和刺激政策減少等原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國際貿易爭端正在發酵。然而儘管西方媒體故弄玄虛試圖將形勢描述為危急,但中國經濟遠未陷入危機。 中國經濟的未來命運取決於幾個因素。Alor Broker 的投資策略師 帕維爾·維列夫金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嘗試刺激經濟:低通脹為降低關鍵利率打開了空間;此外,還可期待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降低。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出口還取決於主要買家的情況:東盟、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 如果它們繼續增長,那麼對商品的需求將會增加。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不對轉載自俄羅斯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