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強了在歐洲方向的外交努力。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訪問了葡萄牙和荷蘭,外交部長秦剛繼德國之後在法國舉行了會談。他此行的最後一站將是挪威。兩位中國高官都談到了加強與歐盟合作的願望。據《獨立報》報道,中國高級官員的訪問可能為兩國在關鍵政治和經濟問題上的互動鋪平道路。但這一方向的進展受到歐盟內部分歧的阻礙。一些歐洲政客批評中國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政策,甚至指責中國企業向俄羅斯供應武器或零部件。秦剛在講話中強調,中國希望將強大的歐洲視為合作夥伴,獨立於任何第三方力量,即美國。歐盟內部在對華關係問題上已經存在某種分歧。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科學主任亞歷山大·盧金認為,對中國企業的指控是歐盟迫於美國壓力而提出的,歐盟可能推出制裁之後肯定會出現中方的強硬回應。中國對與歐洲的貿易感興趣,但只有在平等條件下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合作。歐盟內部對中國存在分歧。法國主張發展對華經濟關係,並將其視為對美國依賴的平衡。德國人希望中國參與對俄羅斯施壓。亞歷山大·盧金指出,歐盟對中國將做出何種決定,目前只能猜測。
《消息報》總結了5月5日在果阿邦舉行的上合組織外長會議的成果。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籌備將在新德里舉行的領導人峰會,預計伊朗將加入該組織。3月初阿拉伯國家中最大的經濟體和G20國家中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過去主要奉行傾美外交政策的沙特阿拉伯成為上合組織的對話夥伴。這也許主要是由於中國的影響。正是在北京的斡旋下,利雅得與德黑蘭在中斷八年後恢復了外交關係。這不僅使中國成為中東事務的重要參與者,也增加了該地區國家參與有中國在內的地區組織的興趣。正如《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誌主編費奧多爾·盧基亞諾夫指出的那樣,中國是世界第二大中心,許多人站在它一邊很重要。儘管有些國家試圖保持距離並與美國建立關係,例如菲律賓,但許多國家更願意利用各種機會。而且也不能按照西方的刻板印象,說中國可以單獨決定上合組織議程,其他參與者,包括俄羅斯和印度,太大。 這位俄羅斯專家還強調,該組織包括許多其他將在國際進程中佔據中心地位的重要國家。未來該組織肯定會隨著新成員和對話夥伴的加入而發展壯大。盧基亞諾夫認為,上合組織經歷了多個階段,目前正進入其活動更加高效的時期。他說,目前上合組織議程上的問題是構建歐亞大陸,使其更加緊密相連——正在建設交通走廊和經濟鏈。所有這些都使上合組織本身更具吸引力,增加了新參與者對它的興趣。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稱,北約仍將是北美和歐洲國家的聯合體,不會變成有亞洲參與者的全球聯盟。他在接受採訪時概述了這一立場,並回答了有關北約可能參與台海衝突的問題。RT採訪的專家則認為,北約秘書長言行不一:北約仍在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存在,美國有意拉攏北約牽制中國。政治信息中心主任阿列克謝·穆欣說,西方國家正在考慮台海一旦發生衝突如何應對的問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擔心台灣會啓動與大陸政治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況且北約的議程主要由美國決定,而後者經常造勢說台灣問題將通過軍事手段解決。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謝爾蓋·葉爾馬科夫同意穆欣的觀點,認為美國的確希望讓歐洲北約盟國參與遏制中國。 他強調,北約越來越積極地參與亞太地區事務。西方奉行所謂的全球夥伴關係政策,與許多亞洲國家(主要是日本)建立更牢固的關係,包括在軍事領域。這位俄羅斯專家總結道,該政策將在即將舉行的維爾紐斯峰會上得到加強。他補充說,歐洲國家目前還沒有急於積極參與遏制中國,但在美國的壓力下,它們時而對中國的行動表示擔憂。 歐洲最有可能更積極地參與對中國的經濟遏制,而不是軍事遏制。不過,葉爾馬科夫預計北約會進一步試圖通過干涉台灣問題來遏制中國。美國現在提出了全面遏制地緣政治對手——俄羅斯和中國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很多注意力都放在共同手段和組建新聯盟的問題上。新聯盟應該承擔壓制主要對手的任務。葉爾馬科夫專家最後指出,在亞太地區,北約和 AUKUS 夥伴關係等新組織將扮演這一角色。
中國在 2022 年大幅減少了對外直接投資。《生意人報》就此解釋道,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歐洲監管機構的規定更加嚴格,進而大大限制了中國企業收購外國資產的機會,尤其是在高科技和基礎設施方面。根據來自 Rhodium and Merics的資料,由於歐盟和英國政府的反對,中國和歐洲公司間的 16 筆投資交易中至少有10 筆在 2022 年未能兌現。這同時導致了兩種趨勢。首先,涉及中國公司的歐洲並購交易額降至 2011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34 億歐元。其次,中國對歐洲此類投資 20 年來首次讓位於對新生產項目的投資。首先,在電動汽車電池工廠——汽車行業佔總投資的53%。與此同時中國在2022 年對歐洲最大汽車市場國家的投資最為活躍,包括對英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該報告作者指出,中國對歐洲這個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不足為奇。中國擁有相對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慷慨的政府採購補貼。這些都是作為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更廣泛的綠色計劃的一部分而得到批准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歐洲竭盡全力保護前景廣闊的電動汽車市場不受中國製造商和供應商擴張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仍在產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不對轉載自俄羅斯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