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比美國更易克服兩國經濟脫鈎的影響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ASPI)高級研究員寫道,儘管美國不斷批評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但美國本身對第三國的依賴程度要高得多。
Sputnik
對美國來說,這個國家就是中國。要知道,中國在可能與美國斷絕經濟關係的情況下幸存下來要比美國本身容易得多。美元的全球霸權取決於美國能否在數十年內保持貿易逆差。而這之所以成為可能,只是因為其他國家準備將美元再投資於美國金融市場。然而,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中國越來越擔心其海外資產的安全。中國對西方國家沒收俄羅斯黃金和外匯儲備感震驚。如果中美髮生衝突,西方自然會對中國資產採取同樣的手段。幸運的是,中國現在有機會逐漸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中國金融科技正在快速發展。中國已經可以將外匯收入投資於自己的雲金融,而不是美國國債和其他金融工具。可見,需求將不再由商業投資產生,而是由國內消費產生。目前中國數字人民幣正在現實生活中接受大規模測試。 中國實際上已經準備好國際結算的整個基礎設施,後者可以完全獨立於美元金融體系運作。當然人民幣自身也存在阻礙自身國際化的問題。如果中國希望人民幣走向全球,就必須做好長期貿易逆差的準備。顯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中國比美國有更多的機遇。因為即使與中國脫鈎也無助於美國工業家重建國內生產。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最後指出,蘋果等美國公司長期以來嚴重依賴中國,美國對此毫無辦法。
中國如何應對西方的話語霸權
《紐約時報》詳細討論了美中是否會發生戰爭,以及中美戰爭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文章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印太地區爆發大戰的可能性比二戰以來的任何時候都大。文章作者指出,最有可能的導火索是中國大陸“入侵”台灣。北京一再指出,台海兩岸統一的目標必須實現。況且中國已經積累了巨大的經濟、工業和軍事潛力。 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將危及美國的戰略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可能會失去其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甚至被切斷與台灣用最先進技術生產的半導體和其他關鍵電子元件的聯繫。這就是為甚麼拜登多次表示美國將保衛台灣。然而問題是,與中國的衝突與美國捲入的其他戰爭不同,後果將會非常嚴重,整個美國社會都將有深刻的感受。《紐約時報》文章作者認為,僅是軍事劇本就已經很可怕了。中國大陸能在美國及其盟友介入之前數小時內發動閃電般的空中、海上和網絡攻擊,奪取台灣關鍵戰略設施的控制權。中國大陸擁有 1350多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隨時可以打擊美國及其盟友在日本、韓國、菲律賓以及西太平洋美國領土的軍力。美國必須橫跨太平洋與擁有世界上最大海軍和亞洲最大空軍的敵人距其領土數千公里之外開戰,這將是極其困難的。我們還不要忘記,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其船舶、鋼鐵、智能手機的產量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兩倍。美國消費者依賴中國商品的供應,從電子產品到服裝和鞋類。 因此,一旦供應中斷,美國公民將面臨家庭用品的嚴重短缺。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美國甚至不能再生產比中國更多的現代武器和軍事裝備。烏克蘭的衝突表明,即使是對局部戰爭的武器供應也已經耗盡了美國對一些可能需要數年才能補充的關鍵武器的儲備。
美方在為台海武裝衝突做準備?
如果說美國政客一味要與中國長期對抗,那麼美國企業則相反,對中國經濟的復蘇感到興奮,並尋求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存在。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麥當勞和星巴克今年將在中國新開數百家餐廳。擁有 Coach 和 Kate Spade 品牌的零售商Ralph 和 Tapestry 正在開設新店。Tyson Foods 和 Hormel Foods 也在開設新業務,因為他們看到了中國人對美式食品的長期需求。中國政府反復強調,大門對外國企業是敞開的。許多外商已經清楚地看到了這個信號——現在是進入或拓展中國市場的大好機會。大多數押注中國的公司都在服務業。他們認為,中國的這一特殊領域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還會有多年的快速增長。總體而言,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正顯示出疫情後復蘇的初步跡象。擁有英國時裝公司 Burberry的 Group PLC 和擁有Cartier公司的 Cie Financière Richemont SA的都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面向中國買家的銷售額開始回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最後寫道。
中國科技巨頭將打造國產版ChatGPT
日本化對中國經濟有危險嗎? 這是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問題。該報指出,中國經濟目前正在經歷與導致日本經濟停滯的過程非常相似的過程。例如,中國和曾經的日本一樣,長期以來一直通過間接融資支持經濟增長,即商業銀行為優先政府項目提供貸款。 1987-1989年日本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泡沫迅速擴大,就是由於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內需而放鬆了貨幣政策。借款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些資金轉而被投入於股票和房地產。在某種程度上,任何從事金融投機的公司都比實業更有利可圖。在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部門目前也在分化。20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已達6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日本和歐盟市場的總和。到 了2021 年中國銀行系統所有資產的 41%是為開發項目發放的貸款。增加房地產市場風險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口老齡化。與日本一樣,中國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英國《金融時報》指出, 35-54 歲的人口比例開始下降後,日本的泡沫開始破滅。最後,在日本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方面甚至也存在著某種相似性。20世紀80年代日本貿易順差開始迅速上升後,美國就對日本發動了貿易戰。就像現在對待中國一樣,美國試圖限制日本獲取其技術和知識產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現在的中國和30年前的日本完全一樣。然而,英國《金融時報》仍然認為,如果北京不謹慎行事,就有重蹈覆轍的風險。
俄羅斯衛星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