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德領導人通電話的前一天,儘管在人權問題上存在尖銳分歧,法國仍呼籲中國重啓旨在促進經濟合作的關係。法國外長凱瑟琳·科隆納在與中國外長視頻會晤時表達了她希望繼續重新平衡中國與歐盟的關係,以實現更大的經濟和貿易互惠。王毅外長表示,中方願同法方深化經貿、農業、航空等務實合作,拓展綠色能源、醫藥衛生、科技創新等領域合作潛力。
俄羅斯政治學家、中歐關係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就此評論道,這些電話交談清楚地表明瞭德法兩國對歐盟與中國脫鈎的消極態度。米哈伊爾·別列亞耶夫專家說:“對於中國在歐洲的對手和歐洲企業來說,這些都是非常強烈的政治信號。要知道,中德領導人的通話是在德國總理舒爾茨訪華持續受到尖銳批評的背景下進行的。 而法國在習近平與馬克龍巴釐島會晤後,再次向中歐合作的批評者明確表示反對與中國對抗,視中國為天然的合作夥伴。中國穩定與這些國家乃至整個歐盟的關係,使它們擺脫美國影響的努力正在逐漸取得成果。歐洲總是更關注美國而不是任何其他國家。但當歐洲真的在美國的壓力下丟臉,試圖按照美國的模式與中國建立關係時,中國肯定不高興。 中國正在積極推動歐洲合作夥伴減少對第三方的從屬關係,這意味著讓他們不再全都聽命於美國的指令。 而中國關心的與其說是整個歐洲,不如說是他在歐亞大陸上的地位。 中國將歐亞大陸視為一個單一的經濟和政治空間。北京確信現在主導這個空間的是它,毫無疑問未來也將是。可見,在沒有來自美國的命令的情況下,與歐洲建立關係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
習近平告訴德國總統,中方支持歐盟戰略自主,希望歐方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負責人胡春春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戰略自主”論題在中國對歐政策中非常重要。胡春春專家說:“同樣的話重復講就說明它非常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國家領導人之所以把這些話重復講,就說明中國認為這是我們在國際舞台上和歐洲打交道最為看重的一點。既然我們說希望歐洲有戰略自主,那就說明歐洲的戰略自主在目前可能還沒有實現。這不僅是我們做出的觀察,這也是歐洲人自己得出的結論。無論是從歐盟委員會的角度,還是在歐洲幾個大的成員國,像德國、法國,它們都有相應的文件以及領導人的表態,強調歐洲需要戰略自主。當然歐洲人講到戰略自主的時候,它會分為不同的層次,比如有安全方面的戰略自主,也會有經濟政策方面的,有時還會講到技術政策方面。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能夠得出結論就是,歐洲的戰略自主是一個問題。如果歐盟實現不了戰略自主的目標,沒有雄心、沒有實力,或者說有雄心、有實力,但是不作為,那麼世界就很明顯地面臨著重新進入集團對抗的威脅,這是非常明顯的趨勢。”
中德領導人的會談表明,雙方都視對方為解決全球安全問題的夥伴,願就此開展接觸。 胡春春專家認為,中國和歐盟可以為防止世界陷入集團對抗做出貢獻。他說:“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都一再強調,我們不希望世界重新進入冷戰、重新進入集團對抗的局面。既然大家都這樣強調,那麼確實應該做一些事情,讓世界不再繼續分裂下去。現在有很多危機非常明顯地在威脅著整個國際社會,一旦世界陷入集團對抗,環境問題、移民危機問題、抗疫合作問題等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所以,中國當然希望能夠和有自己的戰略意圖、戰略路徑、戰略措施的歐洲打交道,而不是表面上和歐洲打交道,實際上卻在和華盛頓說話,這樣意義就不大了。中國和歐洲互為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經濟方面,如果歐洲這個合作夥伴只是一個‘代言人’的話,那麼這個夥伴顯然是沒有很大意義的。”
與法德領導人的接觸表明,中方希望他們為發展平等的中歐關係作出貢獻。顯然正是這些中國夥伴可以成為其他國家制定歐盟對華共同政策的榜樣。今天制定歐盟對華共同政策的努力正面臨著重重阻礙。正是因為沒有達成共識,尤其是在是否與中國脫鈎問題上。 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和法國提供了政治實用主義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