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回顧

2022年全球年終盤點:一切將不似從前

即將過去的一年成為國際關係的真正轉折點。自2月下旬在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羅斯遭到來自西方的前所未有的壓力,導致雙方關係出現冷戰以來最嚴重的惡化。莫斯科強調一切將不似從前,採取了轉向東方的方針。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此盤點2022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以饗讀者。
Sputnik
一連串的制裁和俄羅斯轉向東方
自從在烏克蘭開始特別軍事行動以來,西方在從貿易和能源到娛樂和旅遊等各個領域對俄羅斯實施了數百項制裁。歐盟暫停與俄羅斯的簡化簽證制度協議的效力。外交領域的壓力也在持續:到 8月,已有550名俄羅斯外交官遭到28個西方國家的驅逐。有鑒於此,俄羅斯外交部宣佈,俄羅斯將加強在東方國家、非洲國家,以及友好國家中的外交存在:即將在馬爾代夫、巴釐島、阿克套和撒馬爾罕開設總領事館。
北約東擴
在俄羅斯開展特別軍事行動的背景下,芬蘭和瑞典於5月向北約秘書長提交了加入北約的申請。 迄今為止,30個國家中只有兩個國家(匈牙利和土耳其)未批准他們的申請。與此同時,布達佩斯宣佈打算在2023年2月批準備忘錄。 安卡拉最初則阻止了申請審議程序的啓動,因為擔心斯德哥爾摩和赫爾辛基支持被土耳其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工人黨”。然而,幾方後來簽署了安全備忘錄,其中考慮到了安卡拉的所有擔憂。土耳其則取消了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的反對,但強調如果這些國家不履行承諾,它不會同意它們在北約的成員國資格。 自文件簽署以來,已就北歐國家加入北約的進程舉行了幾次三方會議。下次談判將在1月中旬舉行——瑞典和芬蘭議會的議長將前往土耳其討論這個問題。
維也納圓桌會議與會者吁基輔和平望普京冷靜
世界處於糧食危機的邊緣
2022年的另一個重要話題是因反俄制裁和烏克蘭港口封鎖而引發的糧食危機威脅。西方政客將這場危機歸咎於俄羅斯,莫斯科則解釋說,基輔當局不把運送小麥的船隻從烏克蘭港口放行,俄羅斯方面準備組織人道主義走廊來出口糧食,而西方國家通過自己的行為導致對保險和船舶進入俄羅斯港口的限制干擾了正常的糧食貿易。
解決這個問題的嘗試是“食品”或“穀物”交易,這項交易由俄羅斯、土耳其、烏克蘭和聯合國的代表於7月達成。除了烏克蘭糧食和化肥經黑海出口外,交易還暗示著俄羅斯糧食和化肥出口暢通。交易的執行出現問題——俄羅斯聯邦向西方揭發,烏克蘭糧食主要運往歐洲,而不是有需要的國家,俄羅斯小麥的出口仍像過去一樣因西方制裁而遭到封鎖,而且幾個歐洲國家已經扣押了裝有俄羅斯化肥的貨物,甚至拒絕將其免費轉交給非洲國家。
考慮到這一點,交易的延期受到質疑,10月,在基輔襲擊位於塞瓦斯托波爾海域的黑海艦隊船隻和民用船隻後,俄羅斯聯邦暫停了一段時間的參與。在烏克蘭保證黑海的人道主義走廊不會被用於軍事目的後,莫斯科恢復參與,並於11月把交易再延長120天。
“紅色海嘯”並未席捲美國
11月8日,美國舉行中期選舉,重新選舉國會眾議院全體議員(435名議員)、參議院三分之一議員(35名參議員)和過半數州長。選舉的結果是,共和黨重新控制了眾議院,獲得218個席位。然而,與預測相反的是,所謂的“紅色浪潮”並沒有席捲美國:民主黨不僅保住了參議院,還在關鍵州之一——賓夕法尼亞州從共和黨手中奪回了席位。
根據半個多世紀的統計數據,國會的損失並不像預期中的那麼嚴重,只損失了9個席位,高於現總統所在政黨通常遭受的損失。因此,喬·拜登總統目前避免了“不信任投票”,而他在2024年選舉中的潛在競爭對手唐納德·特朗普則遭遇了非正式的失敗,因為據專家稱,由他背書的許多候選人都沒有得到普通美國人的支持。
儘管中期選舉具有更大的國內政治意義,但可能會對烏克蘭危機產生影響,因為共和黨人已經宣佈有可能重審對基輔的援助參數。但在某一點上,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將保持共識:兩黨都將繼續秉持反俄路線以及加強對莫斯科制裁的政策。
台海“紅線”
今年東亞也很不平靜。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台灣引起北京的強烈反應。中國當局譴責佩洛西此行,認為這一步驟是美國對台灣分裂主義的支持。佩洛西剛離開台灣島,中國人民解放軍就立即在其沿海地區進行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和演習。隨後,北京對佩洛西本人及其親屬兩家台灣基金實施制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告訴美國總統拜登,台灣是中美關係中不可逾越的紅線。拜登重申了華盛頓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 朝鮮也加劇了亞洲的緊張局勢,大大增加了導彈試驗的次數。按照朝鮮的聲明,導彈發射是在美韓加強聯合軍事演習的背景下進行的。另一方面,首爾和華盛頓認為平壤對加劇緊張局勢負有責任,並承諾做出更加強硬的回應。自今年年初以來,朝鮮總共進行了30多次導彈發射,其中包括巡航導彈發射,包括以創紀錄的4500米距離發射“火星-12”(Hwaseong-12)中程洲際彈道導彈。9月初,朝鮮通過一項名為“核武器政策”的法令,規定朝鮮是核國家,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一人有權就核武器作出任何決定。
安倍遇刺
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縣參加競選集會時被槍殺身亡,震驚世界。槍擊結果是致命的:胸部的傷口很深,直達心臟。政治家被送往醫院,但5個小時後他因失血過多而去世,享年67歲。安倍的火葬於7月12日舉行,國葬於9月27日舉行。 在襲擊現場被捕的刺客山上哲也在審訊中承認,他從去年秋天就開始策劃暗殺行動。在襲擊中,他使用了自制槍支。他說,他決定殺安倍,是因為他認為安倍參與了一個毀了他家庭的宗教組織。
岸田文雄承認對安倍晉三的安保存有問題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根據全會的結果,批准習近平第三次擔任總書記。 在活動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表示,北京將繼續改革軍隊,以便在2027年建軍100週年時擁有世界一流的軍隊。面對台灣問題,中國領導人表示將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致命頭巾
今年秋天,伊朗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起因是一位名叫瑪莎•阿米尼(Mahsa Amini)的女孩在 9 月13日因不正確戴頭巾而被“道德警察”拘留後死亡。抗議活動起初曾是婦女爭取自身權利的鬥爭(在“婦女、生命、自由”的口號下),隨著參與者要求改變現有的神權政治體系,抗議活動迅速具有尖銳的政治色彩。
他們以不同程度的強度持續了2個半月,與警察和安全部隊發生了衝突:據德黑蘭的數據,至少有200人喪生,各種組織遭受了超過2億美元的損失。許多媒體稱抗議活動是現行制度自1979年革命後形成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樣出現了關於廢除“道德警察”的報道,但這一數據稍後被否認,儘管是非正式的。
伊朗總統:美國意圖將伊朗變得像阿富汗和敘利亞一樣
伊麗莎白二世去世與英國“首相”混亂
9月初,統治英國70多年的英國君主制象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享年96歲,創英國歷史新高。她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家人圍繞在她身邊。伊麗莎白死後,她的兒子查爾斯即位,取號“查爾斯三世”,查爾斯的妻子卡米拉獲得了王后的地位。
同樣在9月,英國外交大臣莉茲·特拉斯(Liz Trass)接替鮑里斯·約翰遜出任英國首相,但僅在任44天。她的經濟支持計劃引起如潮的批評,她不得不辭職。在發生了一系列與人事政策以及在全國範圍內的冠狀病毒封鎖期間唐寧街政府官邸聚會有關的醜聞後,她的前任鮑里斯·約翰遜 (Boris Johnson) 也離開了首相職位。在內閣成員大量辭職並批評他後,約翰遜辭職。 於是,現年42歲的前財長里希·蘇納克成為英國一年內的第三任首相。他成為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
王岐山向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靈柩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