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很多非洲國家都在批評西方的政策,任何反西方聲明,都折射出他們對自己有依賴的、不平等地位的強烈不滿。津巴布韋總統在此情況下,以中國的善意動作去對抗給其經濟發展造成損失的制裁政策。中國在非洲的援助、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與任何國家都不同,津巴布韋恰恰屬於中國一直提供很多幫助的國家。而且,並非僅是津巴布韋受益,因為中國的原則是盡自己能力去幫助所有國家。當然,有的國家受援數量多,有的少些,而中國是唯一不將自己的活動限制在某些國家集團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不干涉,無論西方對津巴布韋的民主狀況如何不滿,但中國還是不將政治與援助相掛鈎。”
她說:“中國對外援助項目主要分布在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教育、醫療衛生、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重點幫助受援國提高工農業生產能力,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改善基礎教育和醫療狀況。其中,公共設施是中國對外援助中一個具有特色的領域。中國援建的公共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市政設施、民用建築、打井供水、會議大廈、體育場館、文化場館、科教衛生設施等,例如蘇丹友誼廳、加納國家劇場、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坦桑尼亞國家體育場等公共設施和體育設施等。它們往往成為當地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城市標誌性建築,為改善當地貧困人民的生活條件作出了積極貢獻。由於中國對非援助不添加任何政治條件,尊重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受到了非洲國家的支持和肯定。”
她說:“在為非洲國家帶來改變的同時,中國也受到了非洲國家的一致好評,樹立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客觀上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密切中非合作。此外,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強調發展優先、國家主導、不附帶條件,為非洲國家提供了另一種有別於西方的發展思路,使得西方資助者不再擁有支配非洲國家發展條件的霸權力量,為非洲國家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間,使他們有機會在不受西方國家影響的情況下,實現獨立自主,促進經濟的增長和國家的穩定,擺脫在當前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邊緣地位。這客觀上有利於中非經貿關係的擴大,進一步提升中非更為密切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