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在閉幕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本屆東博會共簽訂國際、國內合作項目267個,總投資額超4000億元,較上屆增長37%。他指出,本屆東博會舉辦88場線上、線下經貿活動,共促成3500多對貿易配對和項目撮合,其中1000多對通過“雲上東博會”達成。項目主要集中在金屬新材料、大健康和文旅體育、綠色化工新材料、機械裝備製造等6大產業,10億元以上項目是上屆的2.6倍,50億元以上項目比上屆增長57%,100億元以上項目與上屆相比實現了零的突破。
據瞭解,2022年1月1日,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生效。RCEP由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國家正式簽署,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總量的1/3。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朱振明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今年東博會的簽約項目、總投資額都創歷屆新高主要得益於RCEP生效後對外開放機遇的大幅增加。
朱振明教授說:“今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為中國各省區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機遇。許多企業看到RCEP生效帶來了商機,進而增加了投資。而各省區在加強對國際市場開拓的同時,也擴大了對國內的投資。這屆東博會簽約投資企業涉及中國27個省區市,國內省區之間的投資項目、投資額佔了這次東博會投資的很大比例也說明瞭這一點。此外,一些新興產業出現,例如數字經濟、新能源開發、綠色環保等,擴大了投資領域。中國國內企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也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於投資新興產業。”
中國和東盟的關係十分密切。2021年11月,中國東盟正式宣佈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東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也是東盟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並主持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時強調,中國堅定不移以東盟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堅定不移支持東盟團結和東盟共同體建設,堅定不移支持東盟在區域架構中的中心地位,堅定不移支持東盟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中國領導人連續24年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連續16年出席東亞峰會。中國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率先同東盟建成自貿區,率先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率先核准實施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而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東盟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自從拜登上任以來,一再表達對東南亞地區的重視,顯示出“重返東南亞”的意圖。2021年5月至8月,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副總統哈里斯先後訪問東南亞國家。同年10月,拜登在美國-東盟峰會(U.S.-ASEAN Summit)上說,“我們的夥伴關係對保持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至關重要”。他在峰會上宣佈投入多達1.02億美元,以支持美國-東盟從新冠疫情中復元、加強衛生健康安全、對抗氣候危機並刺激經濟增長,聲稱要深化人民與人民之間的“紐帶關係”。
今年5月,東盟和美國發佈《東盟-美國2022年特別峰會聯合願景聲明》,其中指出,“重申我們共同承諾加強和建立更全面的東盟-美國對話關係——這種關係對東盟和美國以及更廣泛的地區和國際社會來說不可或缺。”
而朱振明教授強調,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依存度一直比較高,美西方國家無法代替。無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從未來發展態勢來看,對於東盟而言,中國的吸引力更大。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能夠給東盟帶來實在的利益,深化對華合作也將是東盟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談及中國的主要優勢,朱振明教授說:
“首先,中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體量大,投資前景廣闊,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開拓中國這個大市場,對受疫情影響、恢復經濟面對不少困難的國家來說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中國國內社會秩序穩定。疫情以來,雖然中國受到了影響,但中國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使經濟快速恢復。當前中國各地的市場商品豐富、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有保障,與國外的物價瘋漲、社會動蕩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的穩定發展,對國際資本有很強的吸引力。此外,中國在數字經濟、新能源開發、機械製造、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9日表示,我們相信,東博會作為深化中國東盟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台,將為促進疫後可持續復蘇、建設開放型區域經濟增添新動能,提供新機遇。各方一致認為,要高質量實施RCEP,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