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援引自己的消息來源報道稱,台灣政府正試圖鼓動美國及其盟國對北京採取新的施壓措施。可能的制裁細節尚不清楚。旦據“保衛民主基金會”的克雷格·辛格爾頓稱,很可能是限制中國大陸獲得直接或間接允許北京在台灣開展軍事行動的技術。此前有報道稱,美國商務部計劃發佈新規,限制向中國供應最新一代圖形處理器,後者用於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醜聞之後,台灣政府開始加大對其西方贊助者們的鼓動。現在可以說,這次訪問並沒有給台島本身帶來任何好處。作為回應,台灣當局只能忍受中國大陸軍機飛越上空,包括越過所謂的“中間線”,限制台灣產品對大陸出口。而來自美國的——不過是短暫的口頭上的支持。美國人說,在爭取共同民主價值觀的鬥爭中,華盛頓始終與台灣站在一起。因此台灣現在很重要,不僅要得到西方的口頭支持,而且至少要得到西方的一些具體支持。在蔡英文政府看來,可以把預防性制裁作為這種支持。
預防性制裁的想法本身非常符合華盛頓政治精英們的總的情緒。近年來制裁大棒已成為美國政客遏制戰略對手的常用手段。然而,世界其他地區越來越懷疑這些制裁的有效性。實踐表明,對俄羅斯的制裁規模空前,但絲毫沒有影響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路線的執行和莫斯科捍衛國家利益行動的執行。此外,俄羅斯經濟能夠迅速適應新的形勢,沒有出現經濟崩潰。但是,歐洲正面臨歷史上最嚴重的能源短缺——在取暖季前到來前夕,正在考慮如何節省燃料,為居民和社會公共機構減少提供熱量。
這個例子對美國盟友具有警示性。因為華盛頓主張放棄俄羅斯能源資源的嗓門最大。但當布魯塞爾決定根據美國的政治利益採取行動時,事實證明美國只準備在市場條件下幫助合作夥伴,所有決策的經濟成本都落在了歐盟國家的肩上。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教授龔洪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由於美國的經濟利益往往與其盟國的利益不一致,因此很難說服他們對中國採取共同行動,因為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參與度非常高,龔洪烈專家說:
“美國認為台灣問題是維護自己在東亞地區戰略主導地位的一個象徵,當前的一系列舉措主要是為了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和壓力。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對中國採取一些限制,比如加強對中國高端芯片出口的限制等,目的也都是繼續保持美國在中美競爭關係中的領先地位。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需要與美國保持鬥而不破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外交經濟手段瓦解美國的聯盟,讓其名存實亡,畢竟在經濟領域不是某一個國家想如何就能如何,而且美國盟友的利益取向也不完全與美國一致。如果美國和其盟友缺失共同利益,那麼某些政策的可持續度將非常值得懷疑。當然,圍繞推動本國產業鏈高端化的問題,我們也應當強化前沿技術部署,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此前歐盟情報和情況中心負責人何塞·卡西米羅·莫爾加多在北京得知他的計劃後取消了台灣之行。他原定於10月秘密訪問台灣會見台灣官員。但在歐洲方面收到北京方面的嚴厲警告後,決定不挑釁中國,取消了此次訪問。儘管德國等一些歐盟國家正在考慮逐步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可能,但緊張的任何升級都可能隨即引發歐盟經濟的崩潰,因為歐盟對中國的依賴度非常高。
由於東京和首爾擔心北京會做出激烈反應,美國也無法在與日本和韓國的四方半導體聯盟談判中取得進展。這些亞洲國家認為,加強對中國大陸的技術限制可能會促使中國大陸升級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此外,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此前所寫,日本和韓國堅稱台灣在半導體聯盟中不作為獨立方行事,否則中國大陸無疑會認為這有違“一個中國”政策。東京和首爾都沒有準備好與北京進行強硬對抗。
對美國來說,與其他盟國聯合對中國採取限制性措施非常重要,否則制裁的有效性趨於零。實踐已經表明,此類針對中國的措施效果不佳。美國一直無法說服荷蘭企業停止向中國供應芯片製造設備。並非所有歐盟成員國都拒絕與華為合作建設 5G 網絡。相反,對於美國的大多數亞洲盟友來說,中國大陸仍然是最大的貿易夥伴。而澳大利亞的經驗表明,一旦對華關係惡化,美國人將無法輓回損失。因此美國正企圖建立一個對抗中國的統一戰線。這不禁馬上讓人想起比爾·克林頓的政治顧問詹姆斯·卡維爾的那句名言:這是經濟,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