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或交易:美國和中國能否就中國在美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達成一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表示,美中雙方應盡快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獲取中國公司審計文件問題達成協議。他駁斥了達成妥協交易的可能性。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家認為,美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將因中國公司退出美國股市而遭受更大損失。
Sputnik
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援引其消息來源報道,中國可能提出一種差異化的方法:按照所擁有數據的敏感度把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分為三類。那些處理和存儲非敏感數據的公司可能會向美國監管機構披露他們的報告。未經中國有關監管部門的特別許可,那些擁有敏感和機密數據的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將這些數據轉移到國外。英國《金融時報》建議,零售商和餐飲企業可能是擁有“不敏感”數據的第一類公司。
但這條消息引發了許多問題。首先,沒有官方進行確認。中國證監會(CSRC)表示,尚未研究任何把公司分類的方案。其次,即使假設這樣的方案是可能的,很大一部分中國科技公司,而且是市值最大的公司,仍然沒有進入“不敏感”數據清單。阿里巴巴、滴滴等公司都在處理中國用戶的個人數據。因此,中國監管機構未必允許這些公司在國外無阻礙提供任何數據。
美國對中國公司在美積極買地感到擔憂
最後,就美國監管機構而言,總的看來,並沒有以達成某種妥協協議為目標。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立場是明確的。2002年,著名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獲得通過,收緊了對財務報告的要求。根據這部法律,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保留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會計文件的權利,商界必鬚根據要求提供相關報告。然而,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各個公司從未披露過自己的會計數據,他們的藉口是這一要求違反了中國法律。
中國上市公司一直強調自己按照國際會計准則進行會計覈算。然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曹和平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美國將本國的會計准則置於國際會計准則之上。

“當前國際會計准則在全世界通行,美國在該准則之上再根據本國的要求,實行底稿審計制度,實際上是讓美國的會計基礎原則覆蓋在了國際會計准則之上。不僅是貿易壁壘,也是在逆全球化而行。”

很難說這個衝突之前是如何解決的。也許美國監管機構對不向他們提供會計文件的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中國公司確實提供了某些數據,特別是因為通常在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的不是中國母公司,而是它們的離岸“克隆”,即所謂的VIE,它們只是有權要求母公司的資產和收益。在中國打車服務公司滴滴出行公司在紐約進行首次公開募股幾天後,中國監管機構就啓動調查並非沒有道理。無論如何,中國和美國現在都在更嚴格地監控規則的遵守情況。因此,專家指出,如果雙方沒有任何妥協,達成協議似乎不太可能。
中國要求網約車公司提交實時數據

“就中美達成底稿審計共識而言,恐怕雙方在2024年之前還需要經過艱難的談判過程。如果雙方都能夠支持理性的談判內容和結果,或將能夠達成協議。並且達成的時間不會很快,可能會更接近最後期限。”

另一方面,要達成協議,剩餘的時間不多了。在宣佈的2024年截止日期之前,美國監管機構必須結束對中國公司審計報告的相關檢查,但這不是一個快速的過程。西方媒體多次報道稱,協議至少應在今年秋季之前完成,否則將無法在既定日期前完成檢查,200多個市值1.3萬億美元的中國公司將被迫離開美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監管機構希望採取強硬立場,這也解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根斯勒最近的聲明,即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在達成硬性協議之前不會派遣檢查員到中國,並且不會接受任何例外情況。
然而,專家曹和平表示,實際上,美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將因中國公司退出美國股市而遭受更大的損失。

“雖然美國的措施短期內會對中國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是長期來看對美國資本市場的傷害更大。當前美國是全球範圍內資本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如果拒絕吸收來自其他國家富足的資本資源,反而損害的是本國資本市場利益。因為資本市場吸引外國企業前來上市,能夠推動資源配置的高效化。另外,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近年來也在快速發展。隨著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的相繼開通,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將更加蓬勃發展。相比之下,美國卻是將自己游離於全球資本市場的中心之外。”

中國公司可能希望提前準備好他們的撤退路線,對中美監管機構達成協議並不寄予厚望。據報道,阿里巴巴本週正計劃在香港進行雙重首次公開募股,通過滬港通計劃向中國大陸投資者開放阿里巴巴股票交易。除了阿里巴巴,電商叮咚(Dingdong Ltd.)也宣佈在香港上市。如果阿里巴巴上市順利,可能會掀起一股中國科技巨頭轉而進軍香港市場的浪潮,並間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根據美國獨立資產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數據,如果阿里巴巴加入滬港通計劃,它可以為香港帶來高達210億美元的額外資本。
香港將受益於新一波中國公司上市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