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華議員提議用俄石油懲罰中國

美國參議員提出了一項法案,將對中國購買俄羅斯石油實施制裁。據該法案的發起者稱,這一措施會一箭雙雕:既限制了俄羅斯聯邦增加預算的可能,又限制了中國購買廉價能源的可能。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專家指出,拜登政府支持如此激進的倡議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明白這只能打擊美國本身。
Sputnik
該法案是由臭名昭著的反華“鷹派”人物、共和黨參議員馬可·盧比奧以及他的同黨——來自佛羅里達州的里克·斯科特和來自北達科他州的凱文·克萊默提出的。他們建議對任何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公司以及為俄羅斯石油運輸和承包油輪提供保險的公司進行制裁。盧比奧認為,這一措施是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案,會讓俄羅斯石油收入減少,因此會降低俄羅斯為烏克蘭特別行動提供資金的能力。
中國6月份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增加到每天200萬桶。由於俄羅斯的石油供應——包括管道和海上供應——中國在 6 月份滿足了自己對此類燃料需求的 15%。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在 3 、4 和 5 月從俄羅斯購買了價值 189 億美元的石油。這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
這種合作對俄中雙方都有利。對俄羅斯來說,重要的是從歐洲市場重新調整碳氫化合物供應方向——在美國的壓力下,歐洲市場決定放棄俄羅斯石油。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既有需求也有可能增加對這種原材料的採購。俄羅斯準備以大幅折扣向友好國家出售石油。例如,ESPO 石油以每桶低於迪拜原油 20 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煉油廠。俄羅斯烏拉爾原油甚至可能比布倫特原油便宜 40 美元。
克宮希望美國有關“禁止”俄向中國供應石油的法案將僅僅是法律倡議
順便說一句,不僅中國正在利用這個機會購買較便宜的俄羅斯石油。印度僅在今年 3 月就購買了 600 萬桶俄羅斯石油,佔 2021 年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總量的一半。根據春季三個月的結果,從俄羅斯到印度的交貨量增加到了原來的五倍,總金額達 51 億美元。
如果美國參議員的上述倡議被採納,即美國對購買俄羅斯石油實施制裁,中國、印度和其他主要石油消費國將被迫從其他供應商那裡購買這種原材料,而這些供應商在供應減少的情況下,將進一步推高世界價格。正如中國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鄭安光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就當前條件而言,拜登政府不太可能批准這樣的法案。
鄭安光專家說:“我認為法案通過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當前拜登政府面臨一個很大的困境,即通貨膨脹,而這也是對拜登及民主黨中期選舉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並且如果按照法案執行,全球能源供應或將受到進一步衝擊,這也不符合拜登政府和民主黨的利益。另外,目前民主黨在國會更佔優勢,所以法案大概率不會被通過。”
美國正試圖解決一個難題。一方面,華盛頓需要以某種方式盡可能傷害俄羅斯,而且正如白宮一再承認的那樣,如果俄羅斯油氣部門不受到限制,對俄羅斯的制裁就不會有效。另一方面,美國的牢固程度並沒有那麼大。美國已經無法應對創紀錄的通貨膨脹,這不僅給現任政府帶來國內政治威脅,而且給美國及其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帶來實際經濟風險。因此,美國不能採取過於激進的措施。
美國財長耶倫建議那些仍在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強行限制從俄羅斯購買的原材料的價格。例如,耶倫與中國副總理劉鶴討論了對俄羅斯石油實行價格上限的可能性。隨後中方未就此事公開表示明確立場,但表示中方仍致力於與俄羅斯開展正常的經貿合作。就美共和黨參議員提議制裁中國購買俄羅斯油氣,中方則表達了更明確的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強烈反對單邊制裁,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會受外交干擾。
中國將對美國的一貫做法,即利用長臂管轄將其意志強加給世界其他地區,做出強硬回應。正如鄭安光專家所說,如果美國仍決定對中國實施制裁,北京將採取報復措施。
他解釋說:“這項法案再次說明美國試圖通過國內立法形式來進行長臂管轄,法案的內容實際上是在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利於正常的經濟合作。對此我認為中國無需太過擔憂,因為中俄兩國長期開展能源合作,是正常的合作關係,符合所有的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准則,同時也有利於克服全球通貨膨脹,並推動疫情後的經濟復蘇。當然,中國也會未雨綢繆做些考量,畢竟美國向來喜好長臂管轄其他主權國家的行為。如果美國執意制裁,中方也會有自己的應對預案,比如對美國相應的一些經濟行為進行反制。”
實踐表明,對參與全球供應鏈的俄羅斯實施制裁,即使俄羅斯體量沒有中國那麼大,也不可能不對全球經濟造成很大損害。歐盟和美國已經在考慮放寬對一些俄羅斯金融機構的制裁的可能性,以部分解凍它們的資金。畢竟,事實證明,沒有俄羅斯的糧食和化肥,就不可能確保世界糧食安全。此外,糧食短缺只會加劇通貨膨脹,即使對美國來說也是極其痛苦。
而在對華關係方面,情況更加複雜。美國不僅在原材料上依賴中國,甚至在技術生產上也依賴中國。美國半導體公司在中國進行最終組裝——封裝和測試。因此,華盛頓不能對中國實施與對俄羅斯相同的制裁。在當前的選舉週期中,美國政府將試圖採取含糊其辭的行動:一方面公開支持針對中國的強硬言論,但另一方面並不採取任何果斷行動。執行這種政策的一個例子就是,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可能到訪台灣的討論。鑒於佩洛西和華盛頓的任何官員都沒有正式確認訪問台灣的意圖,拜登的盟友能在最後一刻宣佈不會訪問台灣,這在政治上並不昂貴。這種“戰略不確定性”將繼續存在——因此美國將能夠在不付出任何嚴重代價的情況下不“丟面子”。
中國和印度打破西方剝奪俄羅斯石油市場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