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時間里,大家一直在談論半導體短缺問題。因電子組件不足,各國車廠不得不減少汽車產量。據波士頓咨詢公司評估,去年因芯片短缺,世界汽車產量減少了700到900萬輛。半導體危機原因很多,主要問題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家開始遠程辦公、家用電子產品芯片需求暴增。分析師們認為,不管怎樣,此問題很難在2024年前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半導體需求還將超過供應。
中國是芯片的主要消費國,每年購買的芯片價值超過原油。與此同時,中國還是很大一部分“成熟”技術芯片生產國。這沒甚麼令人驚奇之處,要知道,中國生產全部電子產品中的大部分。中國最大的芯片公司—中芯國際,儘管美國對華有半導體技術限供政策,但這家企業在今年頭兩個月的收入與去年相比增加了59.1%,達12.2億美元。
美國試圖在半導體技術方面限制中國的能力。這些技術可軍民兩用,也就是說,華盛頓認為,需阻止自己的主要政治和軍事對手,而不是幫助。確實,美國在芯片生產領域掌握若干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甚至荷蘭ASML,這家在極深紫外光刻設備(EUV)生產方面居世界壟斷地位的企業,其產品仍需美國技術。
美國利用長臂管轄原則,向其它世界宣示自己的規則。早前,美國迫使ASML公司停止向中國供應EUV設備。公司也在遵守此項要求。但要知道,EUV僅是生產少量最先進芯片的設備,而甚至生產7納米芯片,僅深紫外線的DUV光刻機就足夠了。但此設備不在受禁之列。這種設備,也能生產技術非常先進、符合市場要求的芯片。曾有報道稱,華盛頓企圖說服荷蘭政府,禁止向中國供應DUV設備。
ASML試圖對此進行抵制。彼得·文寧克不久前針對投資商的發言與此有關。中國已連續2年是芯片生產設備的最大買家。2021年,中國增購58%,達296.2億美元。韓國和台灣是世界生產最為先進芯片的國家和地區,分別居第二和第三位。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兩家公司控制芯片生產的10%,這不算多,僅約佔美國的12%。但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教授許粲昊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很多其它國家的合同商,比如三星、台積電和英特公司,在中國都設有芯片廠。
他說:“當前中國是全球半導體製造生產大戶,不僅擁有中興等本土科技企業,其他不少掌握先進芯片工藝的企業也在大陸建有工廠,比如三星和台積電。基本上整個半導體產業鏈都在大陸,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美國無論採取怎樣的措施,短期內都不可能改變這一現狀。畢竟現下消費電子、高端電子、5G、自動駕駛等領域所使用的芯片,生產消費製造端大部分都集中在大陸。美國想要轉移芯片產業鏈,是不經濟的行為,短期內難以實現。”
目前,華盛頓面臨選擇。美國參議員大多數投票通過所謂的芯片法案,為在美國發展半導體產業撥出520億美元補貼。但一些反華鷹派、比如議員魯比奧,他們擔心,這些資金可能投向中國發展生產。他們建議對法律做出詳解:芯片法案框架下的補貼資金,不能用在中國擴大生產,不能在中國生產28納米以下的芯片。但該領域專家,比如半導體分析網站SemiAnalysis的創始人吉朗·帕特艾里認為,此項要求是不現實的。他指出,德州儀器和英特公司等美國芯片企業,從事的是最後包裝,其測試都在中國企業進行。因此,如果從法律層面進行限制,這些公司將不得不重建產業鏈,投入要比美國政府提供的補貼高很多。
華盛頓違背市場原則極力遏制中國的發展,但其效果並不明顯:商界在努力尋找漏洞,規避目前的限制。比如,美國禁止向中芯國際供應10納米以下的芯片生產設備。但設備廠家明白,法律上,供應其它芯片生產設備不在禁止之列。與此同時,設備可通過調整生產7納米芯片。商界逃避限制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涉及生存問題。如果美國最終重修法律,不在允許任何漏洞,那麼半導體產業將被窒息。而維持市場狀態,是任何補貼都難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