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加大刺激經濟增長力度

中國央行將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這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的最新表態。易綱表示,儘管中國經濟仍然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強大負面壓力,但通脹率仍能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專家們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要實現既定的 GDP 增長目標將非常困難。
Sputnik
上周中國官方公佈了第二季度的經濟統計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中國GDP 同比增長僅為0.4%。工業生產僅增長 3.9%,雖然曾預計增長 4%以上。不過零售銷售則表現出了 3.1% 的良好結果——高於預期。但總體上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很弱。
中國政府提出了到年底確保GDP增長5.5%的任務。然而,現在許多全球智庫和投資公司都改變了自己先前的預測。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將增長4.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估值大致相同(4.4%)。高盛則更為悲觀:銀行分析師認為中國GDP增幅不太可能超過4%。摩根士丹利甚至預測,到今年年底的增長不會超過2.3%。
中國官方表示,政府沒有對今年的預測和增長目標進行任何調整。他們多次強調,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5 月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持 GDP 增長的措施。這裡指的是“33條政策措施”,涵蓋財政、貨幣金融、穩投資促消費、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本民生等六大方面。
中國股市對首次公開募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然而,重要的是要明白,2022 年 GDP 增長目標是由有關部門制定的,當時中國新一波 COVID-19 疫情還沒有出現,歐洲的局勢也很穩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因此很難實現此前的目標。陳鳳英專家說:

“我認為應該淡化5.5%的目標,因為這一目標設定時既沒有國內反復無常的疫情,外部也沒有爆發俄烏衝突。隨著國際環境複雜化,全球通脹日趨上升,以及出現各方面意想不到的情況,我認為IMF以及其他國際機構最新調整的4.4%左右的GDP增長目標更加符合現實,且應該能夠實現。我們可以看到,6月社融和M2持續增長,通脹數據在3%以內,貨幣政策穩中有放,應該說中國經濟的這一個週期與國際還是不太一樣。”

過去幾年,自全球 COVID-19 疫情爆發以來,外國金融家和專家經常指責中國過於謹慎的貨幣政策。在他們看來,似乎中國經濟需要更嚴格的激勵措施來保持其增長。中國一直保持較高的利率,而美歐則維持著超低甚至負利率。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國經濟在2020 年實現GDP 2.3% 的增長。而美歐則出現了衰退。過度的貨幣刺激會導致通貨膨脹。今天美國正遭受40 年來最高的價格上漲。美聯儲開始加息。西方專家再次對中國的貨幣政策表示不滿:他們說利率太低,導致資本外流。陳鳳英就此評論道,北京正在推行完全穩健的貨幣政策,只是中國的經濟週期完全不同。陳鳳英專家說:

“中國的貨幣政策在2020年就已經開始收緊,當時是基於前期貨幣發放和房地產等問題的考量。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基於新老基建建設的需要,地方財政開始逐漸放鬆。與國際相比,中國的貨幣政策調整提前了約一年半。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我國貨幣政策依然在寬松,甚至還出現了利率相對下調的情況。這正是因為週期不一樣,市場增長也不一樣所致。比如美國2021年GDP增長為5.7%,主要是下半年增速較快,歐洲也是如此,而中國在2021年經濟則是上半年強勁反彈,下半年有所下降。”

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旨在刺激經濟的財政措施當然為商界和企業釋放了2.64萬億元。這是國家為那些受到疫情和其他負面因素造成的危機打擊特別嚴重的行業提供的稅收減免和其他財政福利的總和。此外,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能刺激GDP增長。但是問題來了:從哪裡獲得資金?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還在下降。房地產市場正經歷困難時期。如何補充國庫?
中國政府建議擴大地方政府債券的額度。僅6月份地方政府就發行了1.41萬億元的債券,而全年額度約為3.65萬億元。這意味著信貸供給的擴張再次被用來重振經濟。陳鳳英專家認為,不應再依賴房地產市場等舊的增長動力。陳鳳英專家解釋說:

“當前我國房地產發展已經達到高點,基本不可能再有更高的突破,只需要繼續健康發展即可。從地方的角度來看,投資需要新亮點,即目前主要強調的新基建和數字經濟領域。而十四五規劃的首批任務(105個項目)是地方政府必須落實的。另外,經濟不是僅靠一個產業或項目就可以帶動,還需要不斷出台包括‘東數西算’等新項目來刺激經濟,幫助地方拓寬投融資渠道。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亮點集中在新的高端服務和高端製造方面,尤其是新能源汽車。”

2008 年的經驗表明,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克服危機、保持增長創造強大動力,然而信貸規模的擴張也可能在經濟中造成長期問題——過度槓桿化和根本性失衡。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發生,必須嚴格控制現金流量,以便刺激措施發揮於特別需要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中國政府明白這一點,因此優先投資數字化和所謂的新基礎設施,以及基礎研究。為此中國計劃在未來五年花費近 1.5 萬億美元。
為甚麼華盛頓急於通過與中國競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