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週一),立陶宛當局擴大了禁止運往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貨物清單。新的限制措施按照此前公佈的歐盟第五輪對俄制裁方案實施時間表生效。在這個階段,過境禁令包括混凝土、木材、酒精和基於酒精的工業化學品。俄羅斯外交部表示,莫斯科已經結束了對立陶宛反制措施的準備工作,這些措施將極其嚴厲。然而,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長奧什麗內·阿爾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 說,她的國家與俄羅斯似乎沒有重大的經濟聯繫,因此反制措施的效果將是無痛的。
即使是立陶宛的歐盟夥伴也不秉持此種觀點。早些時候,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寫道,德國請求歐盟解除對俄羅斯貨物通過立陶宛轉運至加里寧格勒的禁令。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表示,有必要降低波羅的海地區的緊張度。而在加里寧格勒,反俄制裁應該是一個例外——要知道這是俄羅斯的領土,限制往那裡運送貨物不具備法律依據。然而,維爾紐斯繼續堅持嚴格遵守制裁措施,在此情況下,對立陶宛主權似乎因第三國的商業利益而受到質疑表示憤慨。
整體而言,立陶宛出於一時的政治動機而不考慮經濟後果,這並不奇怪。當維爾紐斯為加強與台北的聯絡而破壞與北京的關係以時,這已經發生過。畢竟,當時立陶宛也說,鑒於本國跟中國的貿易額不大,所以即使中國以貿易限制措施來進行回擊,立陶宛也不會受到任何損失。然而,當中國將立陶宛從其海關清單中划掉,隨後甚至限制從第三國進口一些採用立陶宛零部件生產的商品時,維爾紐斯就開始向布魯塞爾和世貿組織尋求幫助了。事實證明,台灣無法彌補以下這種經濟損失:它並非因立陶宛與中國的直接貿易減少而出現,而是由於立陶宛與第三國的中間產品貿易崩潰而出現。畢竟,對很多歐盟公司來說,放棄與立陶宛合作比失去整個中國市場更簡單。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說,維爾紐斯的經濟預測水平、決定作出機制經不起任何批評。
“從國家自身利益和發展角度來看,立陶宛政府的行為非常不明智。作為一個小國,立陶宛應該做出理性選擇,置身於紛爭戰亂之外,而不是主動惹火上身。實際上此次俄烏衝突期間,波羅的海三國的表現都比較過分。既不尋求國家平安穩定,也缺乏對事態長久深入的透徹理解,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立陶宛的邏輯讓人難以理解,歷史也多次證明這種行為將走向錯誤和失敗。另外,我認為立陶宛的政治領導層人才選拔機制和社會發展模式已經僵硬化。我們可以看到波羅的海國家的政府高官,要麼是入美國籍後再派回來的,要麼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政界全部被這類人群壟斷,恐怕後續的發展活力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可以理解,華盛頓是立陶宛政治的優先方向。讓一個擁有美國國籍且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的人成為共和國總統,就像立陶宛前總統瓦爾達斯·亞當庫斯(Valdas Adamkus) 一樣,這種可能性在其它國家很小。從這個意義上說,立陶宛比其它國家,甚至是中東歐國家,更關注美國的安全保障,在此情況下,對這些或那些決定的經濟合理性的實用主義考量視而不見。
即便是現在,立陶宛咄咄逼人反俄政策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該國仍堅持不存在任何問題,哪怕按照德國《明鏡週刊》的計算,“立陶宛鐵路公司”預計今年將虧損1.5億歐元,鐵路公司9000名員工中有2000人即將遭到解雇。然而,遠非所有歐盟成員國都準備好根據常識做出這種妥協。一切都將取決於莫斯科即將採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整個歐盟的利益受影響越大,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方案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