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媒體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陳洋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此次遭遇槍擊,在日本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我注意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以及日本各政黨代表、地方知事、商界人士等紛紛對安倍遇襲表示慰問,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等也都紛紛發表聲明,譴責暴力行動,並祝福安倍早日恢復。 這一次安倍晉三遭遇槍擊之所以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戰後至今,日本社會長期安全安定,鮮少發生規模特別大的騷亂,而且日本還是一個嚴格控槍的國家,儘管每年也會有零星的槍擊事件發生,但這主要是日本黑社會之間的火拼所致,或者是日本警察在緝拿犯人時候不得已使用警槍所致,這與美國槍支泛濫、槍擊問題頻發有著本質的不同。誠然,日本此次發生的槍擊事件並不像美國那樣慘烈,但被襲擊的對象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這樣的重要政治人物,這實際與人們對日本長久以來的安全安定認知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另一方面,自2020年8月卸任首相以來,安倍晉三並沒有完全離開日本政壇,安倍不是高調參拜靖國神社,就是經常出席各種公開活動,發表個人政見。可以說,安倍卸去了首相的身份後變得比在任時候更加活躍。正是頻繁活躍於公共場合,所以使安倍在日本社會的存在感並沒有因其不再是首相而下降,反而有進一步提升的態勢。與此同時,安倍還是自民黨內最大派系安倍派的領導者,儘管不再是光鮮的自民黨總裁,但作為黨內最大派系的領導者,也讓安倍掌握了更多實權,可以通過黨內“力學”來對岸田文雄政府進行內政外交政策方面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為何有很多外國政要對安倍此次遇襲第一時間發表慰問,也恰恰在於此,即安倍被廣泛認為是當今日本政界的‘幕後王者’’造王者‘。”
陳洋認為,安倍晉三卸任首相後,日本開始進入“後安倍”時代。此次安倍晉三遇襲身亡,結合其在日本社會和政界的巨大影響力,不僅意味著“後安倍”時代的提前結束,也意味著日本政壇或將出現新的動蕩變革期。 陳洋解釋道,在過去兩年多的“後安倍”時代里,安倍晉三通過公開演講、引導輿論以及黨內派系的數量優勢,對菅義偉政府和現在的岸田文雄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施加影響。比如,菅義偉政府時期積極與美國干預台灣議題,就與作為“親台派”的安倍晉三有著不小的聯繫。現在岸田政府反復強調要將日本防衛預算提升至GDP的2%以上,也是作為“鷹派”的安倍晉三的政見意志的結果。 陳洋稱,伴隨安倍晉三的去世,日本保守勢力、鷹派力量失去了領軍人物,這或將導致今後日本政府的內政外交方針政策出現調整,日本的右傾保守化趨勢或將得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