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欲填補其區域戰略漏洞?

澳大利亞在與南太平洋國家合作中正在迫不及待地追趕中國。中國並未將澳大利亞視為大洋洲的戰略競爭對手。與新冠大流行病和全球變暖一樣,戰略競爭也是南太平洋國家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威脅之一。互聯網資源 FBC 新聞週二報道了澳大利亞國際發展與太平洋事務部長帕特·康羅伊在斐濟舉辦的區域視頻會議上的此番講話。
Sputnik
這位澳部長雖然並沒有說中國是澳大利亞在該地區的主要戰略對手。但澳大利亞新政府的所有外交舉措本身都是為了趕超中國,而中國在與地區國家合作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步。
例如,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來到馬德里參加北約峰會,雖說是要談論烏克蘭,但他想到的是中國,考慮怎樣迅速糾正導致在與中國競爭中失敗的外交政策。中國與所羅門群島安全合作協議被視作澳大利亞二戰以來最大的外交失敗。到達馬德里後阿爾巴尼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所羅門群島,絕非巧合。他說他第一次同所國總理索加瓦雷進行了電話交談。阿爾巴尼斯說,與索加瓦雷進行了“建設性的會談”,“重申了他的立場,即澳大利亞仍然是首選的安全合作夥伴”。
不過,正如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大洋洲中心專家阿爾喬姆·加林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澳大利亞總理的言論更像是說給外行人聽的,聽起來像是政治公關,收效甚微。

阿爾喬姆·加林說:“看起來很奇怪。大洋洲大多數國家的外交口號是‘廣交友,不樹敵’。事實上,美國和澳大利亞都在試圖鼓動他們站在自己這邊,澳大利亞總理的評言論也包含同樣的意思。但這些島國要想發展,需要各種資源,包括財政資源,自然,選邊站沒有甚麼好處。相反,要做到這一點,應該以某種方式努力提供這些資源。如果大洋洲國家需要甚麼援助,就提供給它們。中國正是這樣做的,進而讓大洋洲國家的關係多樣化。與澳大利亞和美國不同,中國並不反對這一點。因此,中國比澳大利亞更符合大洋洲國家‘廣交友,不樹敵’的外交政策願景。中國不強迫他們選邊站,而是提供了一個替代方案。”

澳大利亞擔心中國在大洋洲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南太國家面臨的真正挑戰和威脅是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經濟發展等,而不是甚麼戰略競爭。

陳弘教授說:“將中國和太平洋島國的合作歪曲成競爭,這本身就是將自身站到了中國和南太島國的對立面,完全違背了事實。澳大利亞懷著殖民主義的過時心態,將南太島國視作自己的勢力範圍,試圖排除中國在當地的合理合法存在,打壓中國與當地國家的平等互利合作,將自己的戰略意志強加在南太國家頭上,干涉別國內政外交,對島國進行脅迫霸凌,這樣的戰略思維和戰術策略逆時代潮流而動,必將受到南太國家人民的唾棄。”

陳弘教授強調,中國與南太平洋國家開展合作不是為了與澳大利亞競爭,而是為了地區合作夥伴的發展。陳弘教授收就此評論道:“中國秉持平等、開放、互利的原則與南太國家開展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將任何國家視作戰略競爭對手,中國不接受把南太地區劃作某個國家‘勢力範圍’和‘後院’的認知,但是中國樂意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在南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中國願意和任何國家一起為南太島國的穩定、發展和繁榮做出貢獻。”
澳大利亞將創建一所軍事學校,為南太平洋國家培訓專家。澳大利亞國際發展與太平洋事務部長帕特·康羅伊今天宣佈了這一消息。阿爾喬姆·加林專家指出,澳大利亞選擇這一特定領域來促進與地區夥伴的合作顯然是因為中國和所羅門群島最近在安全領域達成了一份協議。而這些國家還需要其他外部援助。

阿爾喬姆·加林說:“工黨本來有很多時間來制定其外交政策戰略,但到目前為止,他們實際上主要是對中國的行動做出反應。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的活躍以及加強與大洋洲國家合作的背景下,工黨會試圖為島國發展提供更多的援助。為當地人獲得專業技能,實際上是開啓人生的唯一門票。但澳大利亞選擇一所軍校似乎有些奇怪,因為當地人對各種工程專業和技術技能更感興趣。他們對有助於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的發展感興趣。而澳大利亞仍在以軍國主義的方式行事,提供軍事學校。當然,中國有一個優勢,其項目儘管受到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指責,但仍然專注於社會和人道主義領域。”

太平洋國家領導人會議定於 7 月中旬在斐濟舉行。這是促進地區合作的好機會,也是討論中國海上安全合作倡議的好機會。與此同時,眾所周知,澳大利亞作為太平洋島國論壇(PIF)的成員,打算讓該機制的合作夥伴圍繞中國和所羅門群島之間的協議進行討論。堪培拉擔心這項協議將為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打開大門。澳大利亞因中國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強而形成的“自卑情結”,可能會極大地破壞蘇瓦峰會的商業氛圍。因此本次活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剩下的半個月內圍繞本次峰會的地緣政治緊張程度能夠降低多少。由於澳大利亞的努力以及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支持,緊張程度只能越來越高。
王毅:中國尊重澳大利亞、新西蘭與太平洋島國的傳統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