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 週二在東京接受Nikkei Asia (日經亞洲)採訪時聲稱,北京將“17+1”經濟合作機制視為“一帶一路”倡議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基石,但並沒有對其成員有利。
蘭茨貝爾吉斯還表示,他不同意在歐盟內部有不同的‘國家集團’。
他說,“(歐盟)首先是一個貿易聯盟,所以關於與中國等夥伴的貿易決策必須來自歐盟,而不是來自歐盟形式內的某個准(集團)。”
他還說:“我無法想象,如果世界上每個國家在歐盟內都有自己的‘夥伴集團’,歐盟會是甚麼樣子,我們將無法做出任何決定。”
關於立陶宛外長的表態,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楊勉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反映出立陶宛在充當美國的反華“馬前卒”,這一呼籲無法得到中東歐國家的支持。
他說:“‘17+1’合作機制中的很多國家都跟中國有著長期友好的關係,而且在經濟上產業互補性強。中東歐國家跟西歐國家在經濟發展上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些國家經濟轉型遇到困難,而中國推出的合作機制正好可以滿足這些國家建設基礎設施的需求,因此達成了合作。此外,中國的‘一帶一路’也給這些國家帶來發展實質的項目。例如,中國在修建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的高速鐵路,這些建設給它們帶來切實的好處。因此,儘管立陶宛呼籲中東歐國家退出‘17+1’合作機制,這些國家也不會不顧本國利益跟隨立陶宛。”
楊勉教授強調,“‘17+1’合作機制分化歐盟”的說法完全是子虛烏有。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合作夥伴,中國分化歐盟對自身而言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是立陶宛外長帶著意識形態偏見的表態才是對歐盟的分化。他說:“這種說法恰恰說明瞭立陶宛擔心中國跟中東歐歐發展緊密的經濟合作,這樣的話,‘反華’論調就會越來越沒有市場,立陶宛是在跟著美國炒作‘中國威脅論’。”
近年來,立陶宛因涉台問題與中國大陸關係急劇惡化。2021年11月,“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中國政府決定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此後,立陶宛企業在對華貿易中遇困。歐盟在今年1月27日表示,由於立陶宛向中國出口貨物“受到限制”,歐盟委員會已經以歐盟的名義啓動了世貿組織審查程序。歐盟委員會認為,中國的行為根據世貿組織規則是“歧視性和非法的”。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所謂中國對立陶宛進行“脅迫”純屬無中生有,顛倒黑白。
而在立陶宛對華態度越來越強硬的背後頻頻可見美國的影子。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去年8月同立陶宛外長通話時聲稱,美國與北約盟友的關係堅不可摧,美堅定支持立方直面中方“脅迫”行為。同年9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與立陶宛總理因格麗達•希莫尼特通話,繼續操弄“中國脅迫”議題。白宮發佈聲明稱,“沙利文重申了美國對立陶宛的堅定支持,因為它面臨著來自中國試圖施加的脅迫。他還強調,美國贊賞立陶宛支持民主和人權的有原則的外交政策。”兩個月後,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長奧什麗內·阿爾莫奈特告訴媒體,立陶宛將與美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一項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協議。
楊勉指出,總體而言,立陶宛高調的“反華”路線是服務於美國的政策。立陶宛對華態度越強硬,越能得到美國的支持。
他說:“立陶宛由於歷史原因一直是積極的‘反俄派’,而中國跟俄羅斯保持友好關係,中俄合作對美國的霸權構成挑戰,立陶宛不願意看到中俄的崛起,因此選擇倒向美國。立陶宛這個國家比較小,在國際政治中很難得到美國注意,所以它不時地挑起反華話題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的戰略,美國對立陶宛的重視就會加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表示,中立關係出現問題,是非曲直十分清楚。中方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國際公理作出正當反應,完全合理合法。立陶宛應正視客觀事實,糾正自身錯誤,回到堅持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立陶宛應停止混淆是非、惡意炒作,更不要妄圖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