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國際社會力爭到2100年使地球年平均氣溫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的2度以上,並盡一切可能將變暖控制在1.5度範圍內。
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新聞處對衛星通訊社稱:“國家研究技術大學莫斯科鋼鐵合金學院、莫斯科動力工程研究所和俄羅斯科學院能源研究所的學者們分析了全球能源和氣候指標的主要趨勢,並得出結論,儘管《巴黎協定》無法實現,世界毀滅的情緒仍無理由。”
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熱能工程》(Thermal Engineering)上。
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儘管化石能源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0%,但在最近100年中,每單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一直在穩步下降。
在其預測中,俄羅斯研究人員預測,對氣候系統的人類成因影響將很快開始減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將在10-15年內達到。同時,其每年的淨碳排放量將達到100-110億噸,與今天的95億噸略有差異。其中,這是因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生產中的比重迅速擴大。之後,將開始逐步減少排放。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到本世紀末,其排放量將保持在每年不少於60億噸的水平。
為了實現完全碳中和,所謂的“碳吸收”將有所幫助:海洋、生物群(森林)以及能夠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的地質構造。但該研究的作者指出,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到2050年僅靠自然能力實現全球碳中和並不是最現實的目標。
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工業技術可以在不完全放棄化石燃料的條件下有助於控制變暖的速度,但目前其價格昂貴,這是對其大規模推廣的障礙。但該研究的作者認為,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的發展,將不可能實現到本世紀末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度以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