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研究所發現,更為隱性的歧視比例出現略微下滑,從37%下降到35%。澳大利亞華人指出這種歧視是“因為他們的華裔血統而受到不同或不公正的待遇”
然而,澳大利亞亞裔聯盟(Asian Australian Alliance's Erin Chew)的周文愛(Erin Chew)表示,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許多事件由於語言障礙和不瞭解報告方式而沒有得到記錄。
周文愛說:“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默默忍受,或者當他們面臨種族主歧視事件時,他們不明白該去哪裡(投訴)。”
她說:“自從19世紀中期第一批華工進入澳大利亞,參與淘金潮以來,‘黃禍’(這樣的觀念)就一直存在。這並沒有真正停止過。 目前所發生的事情就只不過是為適應現代情況而發生了變形和轉化而已。”
阿德萊德大學中國研究教授高默波(Mobo Gao)說,這些事件更普遍地發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他說:“公共汽車和火車上看到的亞洲面孔更多,例如在阿德萊德,因為國際學生往往沒有駕照(或)不開車。你不想在你的工作單位或你所居住的街區表達這類偏見。而在公共場所這樣做,你不太可能會被追責。”
在澳大利亞亞裔聯盟自己的研究中,周文愛說,得到報告的種族主義事件中有61%發生在亞裔女性身上。
她說:“有一種觀點認為,亞裔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因為我們不會反抗,更溫順、軟弱,不會對權威展開反擊。種族主義將永遠繼續下去,因為事實上,它從來沒有終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