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日本能否建立去中國化的數字領域夥伴關係?

日本和歐盟週四在東京舉行峰會後通過了有關啓動數字領域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在新的數字夥伴關係框架下,日本和歐盟希望在5G和6G等信息通信領域以及人工智能領域擴大合作,並在半導體行業危機下共同強化供應鏈,促進行業發展。
Sputnik
聯合聲明中雖然未在技術對抗背景下直接提及中國,但西方已不止一次強調,有必要確保技術供應鏈獨立於中國。提出的理由五花八門。美國重點強調,中國電子產品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此外,華盛頓自特朗普任總統以來就一直在試圖限制與中國的技術交流。歐盟和日本保持過一段時間的中立。比如,東京在規定5G網絡的採購和建設參數的官方文件中並未具體指明禁止哪些國家或企業的產品。歐盟內部則在中國電信設備問題上意見完全不統一,因為一些國家的數字基礎設施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然而,隨著美國擴大對中國企業的域外制裁,以及全球半導體出現短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談論保障供應鏈穩定的必要性。華盛頓利用了這一點:美國官員和政客開始變本加厲地宣傳建立獨立於中國的電子元件替代供應鏈的想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日本和歐盟有關建立數字領域夥伴關係的聲明符合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偏好。而考慮到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滲透程度,將中國排除在生產鏈之外並不現實。

她說:“我認為近期和中期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在全球化的分工中,製造方面中國依然具有競爭性,包括在數字領域的表現也不錯。實際上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去中國化是西方國家的一個願望,他們認為疫情下供應鏈的中斷可能是由於依賴他國所致。包括美國-東盟峰也有就相關問題進行對話。只能說這些國家可以做出這種決定,但是不代表這是一種趨勢,也不一定會被實現,特別是當前中低端產業的全球化已經形成趨勢。”

日本和歐盟發表的聯合聲明稱,啓動數字領域夥伴關係的目的在於,在共同價值觀以及具有包容性、穩定且以人為本的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來刺激經濟增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指的是,確保能夠安全自由地進行跨境數據交換,共同發展第五和第六代移動網絡技術以及應用併發展基於安全和道德原則的人工智能技術
當然,這些表述的背後暗含著政治和經濟色彩。首先,歐盟、日本和美國都屬於所謂的“民主國家”陣營,中國不在其列。因此,他們是透過與華競爭的三稜鏡來看待中國參與聯合技術項目。此外,歐盟和日本想要擴大與華盛頓的合作,所以提出了取悅美國的倡議。

專家稱:“包括美國在內,日本和歐洲都屬於民主國家聯盟,這是一個除中國以外所謂發達經濟體的聯合。當前在這些國家形成了一種潮流趨勢,認為中國在分他們的蛋糕。當然,中國的製造業也確實給他們帶來了挑戰,畢竟我們的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相對較低,也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作為支撐。不過我認為歐洲和日本展開合作,可能還是想在與美國的合作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因為他們雖然同屬民主國家聯盟,但是分歧依然存在。實際上全球的合作都是在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夥伴,各種組合分分合合都有合理的存在性,以滿足國家利益或者競爭性的需要。應該說歐洲和日本目前就是這樣一種合作競爭的關係。”

然而,宣稱秉持某些想法並承諾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是一回事,而將聲明落到實處又是另一回事。例如,美國和歐盟都希望加強自己在全球的經濟影響力,分別提出類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建更好世界”計劃(Build Back Better World)和“全球門戶” (Global Gateway)計劃。但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已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了數千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而美國和歐洲的替代倡議還空無一物,只停留在構想層面。還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在最近舉行的美國-東盟峰會上,白宮公佈了美國一項價值1.5億美元的與東盟在清潔能源、海上安全、教育和衛生領域的合作計劃。華盛頓幾乎不加掩飾地表示,峰會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在於,表明美國能夠向東盟提供可以替代與華合作的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從數字上來看卻並非如此。僅今年1至4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就達到了2745億美元。
歐盟外長將於16日討論俄石油進口禁令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