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尚未公開公佈新的對華戰略,儘管自他上任以來美國決策者一直在等待白宮就中國立場和優先事項發出明確信息。眾所周知,拜登競選總統時一直對特朗普做法持批評態度。許多人還以為,如果拜登贏得大選,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修改美國對華政策。
然而,實際上這方面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美國並未開始取消特朗普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被美國商務部列入黑名單的中國企業仍受制於貿易限制。拜登上台後,甚至加強了對中國公司投資的限制,制裁名單中又多了像無人機製造商大疆等科技巨頭。在政治上,華盛頓也開始惡化與北京的關係。一些中國官員因涉嫌所謂的參與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利而受到制裁。最後,美國官員與台灣官方的接觸變得更加頻繁。
例如,在最近一批美國參議員訪問台灣期間,該代表團成員之一的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就表示,中國必須為所謂的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付出高昂代價,並承諾將竭力阻止大陸武統台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參議院宣佈對華新戰略的同一場聽證會上還承諾,美國將支持台灣針對大陸威脅的“不對稱防禦”能力。
今天,在對華關係上,美國又有了一個新的變數——烏克蘭危機。正如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楊勉教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所說,華盛頓會根據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調整對華戰略。
楊勉教授說:“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拜登政府首先考慮的就是不希望中國大力支持俄羅斯。拜登與習主席通話時也提出,擔心中國對俄羅斯加以援助。對此中國明確表示不會提供軍事幫助,呼籲雙方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問題。應該說當前美國一方面試圖穩住中國,避免中國與俄羅斯完全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不放棄遏制中國,想要利用台海問題來牽制中國。”
華盛頓面臨著的一個問題是:一方面,必須說服中國加入反俄制裁,或者讓其至少放棄任何能將制裁對俄羅斯經濟影響降到最低的行動。但是,另一方面,美國除了威脅要進行二級制裁外,針對中國又拿不出任何其他東西。中國不會支持對俄羅斯實施制裁。而且,中國自己的大型科技公司,和俄羅斯一樣,長期面臨著共同的外部威脅——美國的制裁壓力。在購買能源資源方面,中國也不會拒絕與俄羅斯合作。考慮到俄羅斯對原料部門的依賴,制裁將不再像華盛頓預謀的那樣具有破壞性。
最有趣的是,美國甚至都沒有足夠的工具來說服自己的盟友追隨其外交政策並採取相應行動。例如,僅在3 月份印度就購買了價值600 萬桶的俄羅斯石油,這是2021 年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總量的一半。據路孚特稱,自俄羅斯在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已有28 艘油輪離開俄羅斯港口前往韓國。奧地利同意以盧布支付俄羅斯天然氣。英荷石油巨頭殼牌不想受到歐洲對進口俄羅斯商品的限制,想出了所謂的“拉脫維亞混合物”——在拉脫維亞文茨皮爾斯港將俄羅斯柴油燃料與其他來源的石油產品以適當的比例。順便說一句,受到制裁的伊朗、甚至朝鮮在供應煤炭時也多次使用同樣方案。
由此可見,美國現在必須說服其盟友站在自己一邊,為了美國的利益而採取行動。楊勉專家表示,考慮到這些新因素,美國對地緣政治對手中國採取行動的方法、手段和策略也將發生變化。
楊勉專家接著說:“目前來看,拜登政府會繼續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和外交力度。雖然此次印度在俄羅斯問題上沒有加入美國陣營,但是美國一直意圖拉攏印度加入圍堵中國的隊伍。考慮到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包括俄烏戰爭在內的紛爭頻發,美國估計會在對華手段、策略和戰術層面有不同程度的調整。不過他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的戰略不會發生改變。”
不過,正如西方專家指出的那樣,華盛頓不太可能公佈一個讓人感到驚訝的美國對華新戰略。最有可能的是,這個所謂的新戰略仍由以前用過的陳詞濫調拼湊而成。美國的立場對其盟友的吸引力將取決於具體的經濟內容。從已公佈的“印太戰略”來看,華盛頓側重於軍事對抗和政治口號,但並未就經濟軌道做出任何具體承諾。例如,印度-太平洋經濟結構並沒有具體說明怎樣促進亞洲出口商進入美國市場。而對於美國重返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區域貿易協定,更是只字未提。由此可見,華盛頓的影響力已經非常有限。美國每次政治上呼籲他國加入對俄羅斯或中國施壓行列之後,都會隨之出現一個問題:誰來為第三方的損害買單,更何況美國與地緣政治對手的對抗會越來越大、越激烈、越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