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科技領域越來越重要的參與者。在人工智能、5G、智慧城市、計算機視覺技術等突破性技術上,中國正在逐步追趕,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了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越來越多地從貿易轉向技術。
在當前正在執行的五年計劃中,技術發展得到極大關注。預計研發支出每年將增長7%以上。同時基礎研究投入佔研發總投入的比重由6%提高到8%。特別強調芯片生產、量子計算機、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等突破性技術。
然而,對於上述技術的發展,必須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這就是為甚麼在發展某些科學技術的任務的同時,中國優先發展所謂的“新基礎設施”。 “新基建”既指新一代蜂窩網絡,又指發達的工業互聯網網絡,配備各種傳感器的城市空間,打造城市數字化環境。如果沒有強大的計算能力,整個基礎設施的運作就無從談起。
正如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出的那樣,計算能力正在成為保障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對計算能力的需求將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為此中國政府正在實施一項建設綜合國家大數據系統的大型項目,其中將包括八個大型計算中心和十個國家集群,還將開發一個數據中心網絡。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估計,2021年中國雲計算市場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最大的公司參與了雲計算市場的發展以及數字化進程。例如,華為正在創建 10 個新部門來推進數字化。早在 2020 年小米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消費者——該公司在 90 多個國家/地區以 370 億美元的價格售出了超過 2.1 億台聯網設備和物聯網設備。
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對私營公司有利,它們在新技術發展浪潮中可以大賺一筆,對國家有利,從而刺激經濟增長。中國政府明白,中國不能永遠充當世界工廠。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自2010年以來,人均GDP已經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而在沿海發達城市就這一指標中國正在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結果,中國正在失去原來的競爭優勢:廉價勞動力。顯然,為了保持自身的發展,中國需要在全球價值鏈中向上移動,加強自身的技術能力。
與美國的技術對抗只會讓中國相信所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即使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華盛頓也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一些中國科技公司實施了制裁。在拜登上台後,制裁壓力依然存在。許多中國廠商被切斷了與微電子行業的關鍵部件——芯片和微電路的聯繫。美國在這一領域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並利用長臂管轄限制甚至位於第三國的公司向中國供應產品,也限制其技術的使用。正是在這些背景下,所謂的技術兩極分化進程正在加劇——當公司和整個國家與任何技術隔絕時,被迫開發和使用自己的替代品,當然,這些替代品往往伴隨著它們平行的技術標準。
由此可見,中國新基建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增長引擎。面對美國及其盟國的技術侵略,這也是“生存”的客觀需要。根據中國最高領導層於 2020 年夏季批准的一項投資計劃,到 2025 年中國將投資 10 萬億元人民幣(1.4 萬億美元)用於發展數字技術和“新基礎設施”。中國已經在數字基礎設施某些方面領先於世界,例如 5G 服務的滲透率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密度。這一切都會帶來累積的經濟效應:到2025年,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劃,數字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將達到GDP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