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俄羅斯農產品、食品在中國發展空間廣闊,俄生產商可多種方式開拓中國市場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北京3月8日電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俄羅斯電商產品受到中國消費者瘋狂搶購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中俄農產品、食品貿易發展前景廣闊,並建議俄羅斯生產商以多種方式開拓中國市場。
Sputnik
據報道,近來,俄羅斯商品非常受中國網民歡迎,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唯一授權的電商平台“俄羅斯(Russia)國家館”電商平台店內的各類零食、茶葉等商品斷貨,像“紫皮糖”一類俄羅斯商品成為熱門,已經被買到顯示為“預售”的狀態。此前該店已售數量達到2.5萬件。與此同時,店鋪的粉絲量也暴漲,截至3月2日晚9點半,已經有超過33萬人關注了俄羅斯(Russia)國家館。此外,中國京東電商平台上的“俄羅斯國家館”所有的商品也被中國狂熱的消費者“洗劫一空”。
梅新育對此表示,出現這種現象有一定的原因。他說,首先,電商在中國消費市場和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突出。從網上銷售總體規模來看,中國消費增長領行全球大國,網上銷售增長又領行國內銷售,這一趨勢已經連續多年,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望繼續保持相當一段時間。近兩三年,中國電商零售額已佔GDP的11%左右、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0%左右,這兩個比例可能是全世界大國之中最高的。
他同時指出,此外,時至今日俄羅斯食品、農產品在中國消費市場上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定的聲望,如以滋味濃郁而頗負盛名的俄羅斯冰淇淋、俄羅斯巧克力、俄羅斯啤酒和克瓦斯等等,都非常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因此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主流電商平台上慷慨解囊、大手筆購買俄羅斯食品是有相當基礎的。
因此,專家引用數據分析指出,中俄兩國在農業和農產品、食品領域互補性非常強,俄羅斯農產品、食品在中國市場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
“買了俄產品,支持俄羅斯”:中國社交網絡用戶號召購買俄羅斯商品
他介紹說,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初,中國躍居世界最大農產品、食品進口國。據世貿組織統計,2020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216億美元,佔全球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1.7%,超過第二位美國佔比(1860億美元,10.1%)1.6個百分點。僅奶粉一項,2020年中國進口就有134萬噸,豬牛羊肉進口量分別為437萬噸、212萬噸和37萬噸;同年,俄羅斯農產品出口在全球市場佔比為2.0%。如此看來,在農業和農產品、食品領域,中俄兩國互補性非常強,俄羅斯農產品、食品在中國市場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
不僅如此,專家還認為,中俄經貿穩定、可持續發展有交通運輸和金融基礎設施等其堅實保障。單跨境支付結算系統而言,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已於2015年10月正式投入運行,用於中國境內外金融機構進行跨境人民幣結算。截至2020年12月末,CIPS系統共有參與者1092家,其中直接參與者42家,間接參與者1050家;間接參與者中,亞洲806家(境內463家),歐洲143家,非洲39家,北美洲26家,大洋洲19家,南美洲17家,覆蓋全球99個國家和地區。僅2021年第三季度一個季度,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就有85.68萬筆,金額21.6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51%和78.63%;日均處理業務1.30萬筆,金額3284.57億元。中國外匯交易系統(CFETS)於2017年啓動了人民幣與俄羅斯盧布的“支付對支付”(PVP)系統,經過5年運行,現在已經相對成熟。對於從事跨境電商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哈爾濱銀行創建運營的集成化線上網關係統——中俄跨境電子商務在線支付平台也能夠給他們提供相當的便利。
梅新育進一步提出,在中俄食品、農產品貿易已經取得良好發展的基礎上,俄羅斯生產商可以多種方式開拓中國市場,實現俄羅斯農產品、食品和其它消費品在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他說,首先是確保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在目前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要求之下,中國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在食品等方面的要求標準只會是越來越嚴格。俄羅斯供應商對此需要有充分認識,堅持“客戶就是上帝”的服務理念,向中國提供符合質量與衛生安全標準的合格產品。
專家認為,其次是適應中國客戶的口味偏好。例如,網絡上不乏消費者評論在抱怨,如俄羅斯巧克力等食品的甜度與含糖量過高,口感過於甜膩。俄羅斯生產商可以依據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反饋及時調整改進,積極進行產品更新與調整。
梅新育最後還建議,還可採取向中國代理商出售部分股權或直播帶貨等方式。他說,例如在俄羅斯女子花滑隊的“三套娃”(中國觀眾對謝爾巴科娃、特魯索娃、瓦利耶娃的愛稱)引發中國網友尤其青少年的關注時,不少網民就強烈希望“三套娃”能舉辦直播帶貨活動。又如,為激勵中國合作夥伴及代理商的積極性,俄羅斯生產商可學習澳大利亞紅酒在本世紀之初於中國市場上異軍突起的成功經驗,向中國代理商出售部分股權,共同提高商業合作的積極性。保證合作夥伴營利、互惠共贏,是打開中國市場、保證合作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俄羅斯企業轉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