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創下紀錄。太陽能發電同比增加了14%,佔電力總增量1/3多。此外,還裝備了47.6吉瓦的風能發電。與2020年的71.7吉瓦相比增長率不大。但新的海上和近海風能發電裝機19.9吉瓦,比任何國家5年內的裝機量都要多。由此,去年新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達到了102.5吉瓦,約相當於中國2021年總發電量增長率的58%。
目前,中國總發電量超過一半源於煤炭。但政府制定任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為此,需向清潔能源過渡。現在,中國總的風能和太陽能裝機量約佔總能源平衡的18%。但因替代能源有效系數低,最終發電僅佔2020年的9.5%。中國政府要求到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大氣排放峰值。在此之前,計劃將太陽能和風能總功率增加到1200吉瓦。因此,政府為替代能源提供不菲的補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黃曉勇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國太陽能、風能發電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是國家政策和補貼。他說:
“我認為國家倡導積極轉向綠色能源是主要推動力,相關的政策補貼是輔助推動力。目前基於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國家從政策上鼓勵清潔能源的發展,而清潔能源主要以太陽能和風電為主。既然國家需要大力發展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自然也會在政策上提供一些支持,比如補貼政策。當然,太陽能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潛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中國與其它國家相比,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擁有重要的競爭優勢。早在15年前,太陽能發電僅是生態保護者們的昂貴訴求。2008年危機期間,為避免經濟硬著陸,中國政府投入巨資,擴大產能,其中包括生產太陽能板。其結果是生產嚴重過剩。目前,中國生產世界太陽能板總量的2/3。中國通過規模效應,降低產品造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數據,10年中可降低90%多。
專家黃曉勇指出,可再生能源技術暫時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上文所述,替代能源要比傳統的火力發電站效能低。根據中國政府計劃,2030年前,實現替代能源增量一倍,但最好的結果是能源平衡中佔比增加5%。黃曉勇認為,目前很多技術問題還未能解決。他說:
“實際上近年來太陽能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阻礙因素,比如儲能技術。所以從去年開始,國家倡導儲能技術和儲能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支持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能夠更好的發展。是否能夠成為領先地位,需要看產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和在整個領域的佔比。另外,技術是否先進,成本是否具有競爭力,包括能否被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我想這些都是衡量的指標。而當前整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仍處於不成熟階段,所以還需要今後進一步的發展和觀察。”
歐洲國家和中國2021年遭遇的能源危機表明,目前的技術水平,替代能源還無法滿足能源需求,並完全替代化石能源。2021年冷冬及隨後的無風之夏,導致風電和太陽能無法產出計劃中的發電量。中國在快速減少煤炭發電,關閉老舊煤炭發電站和礦井。然而,如此速度放棄煤炭,已威脅到國家的能源安全。中國很多省份缺電峰期時,不得不推出用電配額制。企業不得不將工作換班調整,或乾脆停工。為解決此問題,中國請俄羅斯增供電量。10月1日,俄羅斯將供電增加一倍,但似乎還不夠。10月末,中方正式提交申請,將供電量再增一倍。此外,今年1-2月,俄羅斯將煤炭供應量增加了77%。
通過這些情勢可以看出,儘管我們所追求的替代能源前景不錯,但在能源過渡過程中還不能急於放棄化石能源。需要尋找生態清潔的其它能源載體。天然氣是解決能源問題的很好的過渡方案。預計,中國的天然用量將不斷增長,俄羅斯在能源過渡方面可成為中國最為重要的夥伴。目前,“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已在運營,2025年,設計峰期時出口中國的天然氣為380億立方米。此外,還在設計“蒙古國”中轉西線方案。蒙古國部分的天然氣管道長度為960公里,將於2024年啓動建設。管道設計供氣量每年500億立方米。除石油天然氣外,中俄還在積極發展高科技能源合作,兩國由此可為解決脫碳問題做出貢獻。2019年,已簽署“徐大堡”核電站第三、四號機組裝機合同,使用的是俄羅斯VVER-1200技術。同時,還簽署了核能燃料供應協議。去年年末,俄羅斯已向“徐大堡”提供了首批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