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歐洲談論戰略自主使中國迷惑,其實,歐洲並沒有戰略自主。歐洲指出在經濟和政治上發展自己的路線,但實際上,是在華盛頓的主航道上行進,對華採取與美國類似的政策。中國對歐盟平衡、獨立、理性、可靠和可預見的期望正變得越來越少,也不再完全希望歐盟有戰略自主。”
他說:“近一段時間中歐關係關於所謂競爭性的內容日漸增多,歐洲在人權價值觀問題上對中國的批評也日漸猛烈。對此我認為這無疑是歐洲自己的問題,他們對中國看法的改變更多地是源於自身的不自信。歐洲將目前自己所面臨的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問題歸結於外部環境,將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治理政策視為是對西方制度的威脅。毫無疑問,歐洲的解讀顯然是錯誤的。”
“近來隨著中歐投資協定的暫停,歐洲議會在反華方面可以說是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包括一些國家的議會也在在涉疆、涉台和涉港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雖然這些可能不一定全部都是有意串通,但確實是一個反華大合唱,目的是將中國定義為壞人,同時通過貼標籤或妖魔化的方式來否定中國的發展和成績,並掩飾歐洲自己能力的不足。”
“就這一情況而言,我認為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因為歐盟有27個成員國,每個國家的立場都不同,甚至每個國家內部也存在不同的聲音。無論是歐洲議會還是法國國民議會,都只能代表部分聲音。長期以來歐洲內部議會之間、議會和政府之間以及政黨之間的對華政策都有爭論,不僅證明瞭中歐關係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同時也反映了歐洲內部政治的碎片化。當前歐洲各國政府均是由多黨組成,在對華合作還是競爭方面沒有統一的認知,我想這種不同聲音混雜在一起的局面也是導致中歐關係發展遇阻的重要原因。”
“中方希望歐洲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統一對華政策,畢竟這是保障中歐關係平穩持久發展的重要因素。實際上最近歐盟也一直在醖釀此事,但是不可否認,由於各方利益難以趨同,若要歐洲內部現在形成統一意見是非常困難的,至少短期內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