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規劃,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千兆寬帶用戶數要從2020年的640萬增至2025年的6000萬。重點將放在加快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協調計算能力分配機構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建算法以及開發使用數字技術的應用程序上。考慮到去年夏天通過的數據安全法,計劃到2025年依據該法建立一個成熟的市場化數據交換系統。為此,根據該計劃,需要創建新的機制,將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來開發和使用。
多年來,中國通過出口導向和投資驅動的模式保持了強勁的經濟增長。然而,隨著國家繁榮程度的提高,這種增長模式開始變得過時。10年來,中國人均GDP平均增長了一倍以上,而沿海發達城市的這一指標甚至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已經不能再吹噓廉價勞動力,這降低了該國作為全球工廠的吸引力。投資作為增長動力也有其局限性。當然,通過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使GDP增速仍然保持著較高水平。但與此同時,經濟正呈現根本性失衡,從經濟角度來看會導致基礎設施過度和低效。此外,還有壞賬、地方政府經濟槓桿高(據高盛評估,2021年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達到8萬億美元)以及房地產市場過熱等問題。
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提高增長質量,創造更多附加值。數字化轉型正好可以為這一進程創造條件。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劉典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相關數字產業的增速遠高於經濟增長的平均增速。
"目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之一,特別是表現在相關數字產業的增速遠高於經濟增長的平均增速。另外當前經濟數字化的進程在不斷提升,根據信通院發佈的報告研究顯示,目前我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接近40%,且比例還在迅速攀升,這說明數字技術在我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展數字經濟是基於國家整體佈局的考量,而且數字經濟也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趨勢之一。當前兩大重要主題,一是數字化,二是綠色發展。在我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雙碳目標過程中,數字技術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整個經濟提質增效方面也會發揮核心作用。同時,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也會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貢獻更多力量"。
中國國務院發佈的這份文件指出了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所建樹的重要性。此外,數字經濟發展本身也會帶來社會內部風險。專家劉典強調,重要的是要確保數字資源的公平分配,以免不平等加劇。
"在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警惕,即由數字經濟帶來的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兩極分化,特別是財富集中度的快速發展,會影響到社會的共享和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如何在新的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新型數字分配制度,也是未來需要持續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 。
"數字化轉型目前的首要任務,在2021年底公佈的《“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以及最近公佈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均已有所體現。當前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是從過去的消費互聯網領域向產業互聯網領域發展邁進,而在這一過程中,最核心的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整體發展,然後在數字技術與實體雙向融合過程中促進整體的發展"。
發展所謂的新基建本身就是當前五年計劃的一個關鍵要素。數據中心、電信基礎設施、電動汽車充電站、智慧城市——所有這些都應服務於中國脫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高直接在中國創造的附加值佔比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