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家為何成為中國院士
來自世界任何地方的科學家都有可能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前提是他對中國科學技術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具有國際公認的高度學術權威。
“對我來說,中科院的決定出乎我的意料。我認為推選很嚴格,我認為這是我自己的榮幸,”熱列布佐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談到了他的第一反應。
格利·熱列布佐夫於 1938 年出生在西伯利亞的泰捨特市。50 年代中期他在一家汽車維修和機械廠擔任電氣裝配工。 1958 年他考入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物理數學系,並於 1963 年順利畢業,獲得放射物理學學位。為了在北極組織一個觀測站,他被任命為諾里爾斯克綜合磁電離層站的站長,並從1964 年至 1973 年在那裡工作。他於 1983 年成為物理數學博士, 1990 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七年後他成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作為日地關係物理學科學委員會主席,他特別關注太陽活動對近地空間影響的研究。隨後,他成為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的聯合主任,和科學院主席團“太陽活動和日地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基礎研究計劃的協調員。
熱列布佐夫坦誠道,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他同事工作的認可。他說:
“但我必須馬上說,在這項工作中,一個人幾乎無能為力。如果你身邊沒有團隊,不會有任何效果。幸運的是,一方面,我們20多年的所有工作都是集體工作;另一方面,我們不僅吸引了傑出的科學家,也吸引了年輕人。”
據熱列布佐夫院士介紹,中國有大量的年輕人來到科學領地——他們是一批執著、頑強、有思想的年輕人,他們知道如何學習,並積極探索新事物。他們正在迅速發展,而且意識到研究的前景、規模和戰略重要性。
與中國攜手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SB RAS)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已有20多年的歷史。雙方合作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創建了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
這一合作的歷史始於上個世紀,即 1999 年,是在一次專門討論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與東南亞國家科學院科學關係的會議上。格利·熱列布佐夫回憶說:
“休息期間,我會見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教授。在回答他關於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問題時,我談到了我們西伯利亞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與中國同行之間缺乏廣泛的科學聯繫。當然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科學家與我們研究所的科學家合作。我注意到我們有興趣與我們的中國同行組織更廣泛的聯合研究。幾個月後,在中科院院長的指示下,中國代表團抵達伊爾庫茨克,與我院建立了科學聯繫。”
第一次訪問後又過了幾個月,第二個大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了我們的研究所,為此準備了 20 多個聯合項目。熱列布佐夫院士接著說:“這成為創建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的基礎,我們在這次訪問期間簽署了該中心的章程。由於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合作,西伯利亞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與中國同行之間的工作關係開始積極而富有成效地發展。”
據格利·熱列布佐夫院士介紹,這些年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主任顧逸東教授、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第一任聯合主任,“空間中心”副主任並後任該中心主任的吳季教授,以及“空間 中心“的史建奎教授。為組織合作給予了巨大幫助。
熱列布佐夫院士說:“此外,我們不僅與‘空間中心’,還與中國國家天文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和山東大學、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密切合作。”
中心成立20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約400篇,出版集體專著兩部。定期舉行聯合工作會議,許多俄羅斯科研機構和組織的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
熱列布佐夫指出:“聯合工作的經驗證明瞭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如果課題迫切,任務現實,獲得的材料水平就高。”
格利·熱列布佐夫因他在同中國開展科學合作的貢獻而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中國科學院金質獎章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熱列布佐夫說:“與中國本身一樣,中國科學也在快速發展。中國科學家加強衛星研究,組織載人航天。他們很快就走完了我們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因為他們能夠很快掌握並有效地利用其他國家和科學家的經驗。他們意識到,除了在衛星和航天器上進行機載測量外,還應該開發地面儀器。”
人類必須與地球和諧相處
格利·熱列布佐夫院士幾乎一生都在研究太陽對我們的星球——地球的影響。在與衛星通訊社記者的交談中,他反復強調他是如何欣賞中國科學家在研究太陽活動方面的科學潛力和興趣。他說:“我們親眼看到他們對我們的研究對象——太陽及其對近地空間(包括低層大氣)的影響的興趣是如何變得越來越濃的。我們知道我們的技術圈依賴於太陽上的過程,以及這種依賴是多麼危險。為了避免這些自然災害,人們必須深入瞭解太陽上發生的過程,學會預測未來,最重要的是設想在這種宇宙現象的負面後果發生時如何將經濟損失降至最低。在中國,他們非常瞭解所有這些任務。”
按照格利·熱列布佐夫院士的說法,人類必須學會理解地球和附近空間的過程:“你對大氣的‘組織’瞭解得越深,我指的不僅是表層大氣,還包括它的上層,它與岩石圈和海洋、電離層等的相互作用,周圍世界的和諧就越讓人感到驚奇——發生的一切都事出有因,而所發生的一切都會不無後果。諸如災難性地震、毀滅性火山爆發、強大的海嘯和風暴等現象都是地球的生命活動。這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場災難,對地球的正常生活來說是一場災難,與之抗爭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研究這些現象,學會在這些不斷變化的條件下生活:選擇正確的建築地點,正確建造,學會更準確地預測地球上的天氣和近地空間的物理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好好研究我們周圍世界的本質,找出其中的規律並理解它們。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現象之間的聯繫,我們就能更好地適應地球生活,我們將能夠預防負面後果。”
“我非常熱愛中國”
格利·熱列布佐夫院士在與中國同行的長期研究工作中,不止一次到過中國。他同衛星通訊社記者分享了自己在中國逗留、與人們交流過程中給他留下的深刻而生動的印象:“我非常愛這個國家,我很高興去那裡。中國的自然、建築、文化,最重要的是,人是令人驚奇的。他們非常好客,親切,非常務實。與這些人一起工作並保持友好聯繫是愉快的,當然,這對我們的合作也很有用。”
據中科院新聞辦的消息,2021年有25名外國公民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分別來自巴西、英國、德國、以色列、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法國、瑞士、瑞典和韓國等國。 2021年中國科學院新成員名單還包括65名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