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視頻會議以1+6形式召開,除了中國總理以外,還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金融穩定委員會負責人與會。李克強表示,全球經濟整體繼續從疫情影響中復蘇,但受一些不穩定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影響,復蘇步伐開始放緩。
首先,貿易增長受到各國疫情形勢不均的影響,進而導致供應鏈中斷。海運集裝箱短缺,貨物運輸困難,價格每年上漲300%以上,影響了貨物成本,加劇了通貨膨脹。地緣政治風險也在加劇,特別是中美及其盟友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都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壓力。
李克強強調,中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處於可以接受的水平。不過,與會代表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表示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中國得以實現明顯的經濟復蘇,但增長動力明顯放緩。她表示相信,支持高質量增長的有力措施不僅有助於中國,而且有助於整個世界,因為北京仍然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格奧爾基耶娃呼籲中美再次更加積極合作,加強國際貿易體系。
中國總理向與會者保證,中國將繼續加大經濟開放力度,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復蘇。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寧認為,中國在形成國際貿易和經濟新規則以及貿易體制自由化方面開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劉曉寧專家說:“多年來中國從國際貿易體系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逐漸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再到向規則制定者和主導者的方向努力。我認為這一變化是非常明顯的。過去中國可能主要是參與進國際大型機構的機制框架下, 比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現在還更多的參與了全球對話機制,比如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APEC會議等。通過這些對話機制,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和全球規則的變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一帶一路’倡議雖然不是嚴格的對話機制,但是也為我們下一步更好的參與國際治理,特別是全球的經濟治理,包括在一些新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中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
過去兩年由於全球經濟受到 COVID-19 危機的困擾,中國已採取具體措施促進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首先,有了中國的積極參與,經過多年的談判,各方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該協定參與國總人口為22億、佔世界GDP約30%的國家。據預測,到2050年RCEP國家的GDP總量可能增長到100萬億美元。此外,中國已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該協定是在特朗普總統任內美國單方面退出TPP協議後成立的。在該協定其他成員佔11%世界GDP情況下,如果中國加入CPTPP,不難猜測全球大部分貿易額將受到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而中國正在成為其中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還正式申請加入 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該協定協調成員國間在數字貿易方面的方法並加強合作。根據世貿組織的計算,通過引入數字技術,到 2030 年貿易增長年均加速 2%。因此,可以說,中國正在努力將本國經濟融入最有潛力的領域,這些領域將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重要的是要明白,深度融入世界金融和貿易體系促使中國為共同利益而行動,因為它本身直接取決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狀況。當然,中國利用“雙循環”戰略來對衝非常困難的情況。儘管如此,在劉曉寧專家看來,明年對中國經濟的外部影響仍將十分明顯。
劉曉寧專家說:“中國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是因為看到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有可能對國內經濟的發展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我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仍然僅依賴外需和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或將無法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去拓展內需,擴大國內市場。當然,2022年的世界經濟形勢肯定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包括匯率的波動、美國經濟貨幣政策的調整、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以及電子產業芯片短缺等情況。但是隨著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包括我們在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上逐漸取得突破,我認為外部環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會慢慢降低。”
儘管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集體西方”互動存在政治困難,但主要國際經濟金融組織負責人顯然聽到了中國總理的呼籲,並表達了一致的立場。據悉,會後,與會代表認識到需要齊心協力抗擊疫情,促進疫苗公平分配。與會者強調了宏觀經濟政策全球協調的重要性。與會者也沒有繞開在全球能源向“綠色經濟”轉型領域共同努力的話題,並且認識到中國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各方表示,願同中方加強協調與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強勁、包容、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