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矛盾。而且對問題的看法不同。這至少從會晤後中美雙方發表的兩份公報中可以看到。美國版本要短得多,它側重於人權問題、維護公平、開放和自由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秩序。中國版本強調,把經貿政治化不可接受、共同抗疫的必要性、不結盟政策的重要性、防止意識形態冷戰2.0版的蔓延、民主社會概念的多樣性等。
總之,兩份公報反映了兩國對相同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差異。俄羅斯外交部所屬的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伊戈爾·傑尼索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似乎兩國在造成台海現狀的原因這一問題上有不同的理解。
伊戈爾·傑尼索夫說:“中美關係的關鍵矛盾——台灣問題,沒有明確。在有關會晤的中文報道中,強調的正是這個問題。在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後,拜登實際上並未回應習近平關於美國不應助長分裂傾向的呼籲。北京和華盛頓似乎對現狀以及誰應該為破壞現狀負責有不同的看法。”
雙方關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還在特朗普擔任總統時期出現的技術對抗和關稅問題。美國現任政府明白,關稅不僅甚至沒有限制中國對美出口,反而增加了美國進口商的成本,從而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商品價格。伊戈爾·傑尼索夫認為,雙邊關係正常化的第一個實際步驟很可能正是在貿易和技術領域發生。
伊戈爾·傑尼索夫接著說:“在實踐中,雙方,主要是美國,將不得不證明他們希望在技術領域趨於緩和。兩國關係的全面正常化也將取決於美方對中國高科技公司採取的決定。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肯定會繼續存在,但未來幾年,重點應該放在負責任地管理矛盾、降低風險並找到積極議程上。”
雙邊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即兩國具有最多切合點的領域,可能是氣候問題。實際上,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格拉斯哥 COP-26 會議之後,美中籤署了一份關於到 2035 年減排計劃的聯合聲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楊丹志認為,關係正常化將首先從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問題開始。不過,總的來說,這位專家並不指望有立竿見影的結果,因為在他看來,已經積累了太多的矛盾。與中國的對抗貫穿於整個美國的外交政策戰略。
楊丹志專家說:“中美關係自特朗普上任以來急轉直下,外界對中美關係的評價也是處於戰略競爭階段,包括美方從根本上也是將中美關係定位為戰略競爭關係。在這種思維的指引之下,很難期待美國會大幅調整對華政策。我們可以看到,近期中美在氣候問題上剛剛達成一些共識,但是具體的成果如何,能否很好地執行,這些都是未知數。當然,我們期待雙邊關係能夠有轉暖向好的趨勢,只是目前看來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雖然此前拜登總統和習近平主席進行過兩次通話,但是我認為類似此次元首會晤的常規性機制目前還沒有定論。當然,中美雙方可能也都期待能夠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推動雙邊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我認為可能還是需要先從一些容易解決的方面入手,比如氣候環境、反恐等非傳統安全議題以及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然後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本次會晤中,拜登和習近平就朝鮮、阿富汗和伊朗問題交換了意見。西方媒體評論稱,各方承認,在線形式還不夠:就現有問題進行深入溝通,還需要面對面會談。不過不要指望在不久的將來會舉行這樣的會晤。這不僅僅是因為 COVID-19 大流行爆發後中國國家主席已經600多天沒有離開過中國。俄羅斯專家伊戈爾·傑尼索夫說,關鍵還在於最高級別進一步對話的積極條件尚未恢復。
他說:“儘管視頻峰會發出了積極的信號,但我們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習近平和拜登面對面的會晤。最有可能的是,美中高級官員楊潔篪、王毅、沙利文和布林肯將繼續接觸。迄今為止,舉行面對面峰會的積極條件尚未恢復,這在特朗普政府期間遭受到極大破壞。”
一個有趣的細節:在此次會晤中,中國主席稱拜登為老朋友。而拜登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一再強調,他與習近平的關係完全是形式上的。考慮到拜登擔任美國副總統期間一起度過的時間,這令人難以置信。但對美國政府來說,意識形態方面現在很重要——需要保持特朗普外交政策一定的連續性,以免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並且同時也沒有表現出民主黨在維護自由價值觀方面所宣示的那種堅定,以防止兩國對抗過度升級以及給美國本身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