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阿諾達斯·普蘭克維丘斯 (Arnoldas Pranckevičius)在華盛頓的一個安全論壇上說:“我認為這在很多方面都敲響了警鐘,特別是讓歐洲同胞明白,如果你想捍衛民主,就必須站出來表達支持。”
普蘭克維丘斯還說,為了讓歐洲在世界上具有可信度並成為美國的合作夥伴,它必須“針對中國採取行動”。
他說:“中國正試圖讓我們變成一個實例——一個反面實例,讓其他國家不再跟著一起這樣做,因此,西方社會、美國和歐盟的回應方式是一個原則問題。”
立陶宛的對華政策相當強硬。今年4月22日,立陶宛議會舉行所謂涉中國新疆人權問題聽證會。後來立議會通過一項涉疆動議,聲稱中國在新疆實施所謂的“種族滅絕”。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事實勝於雄辯》澄清事實真相,並稱這是一場反華政治鬧劇,充斥著謊言和虛假信息。
此外,5月22日,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宣佈該國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跨區域合作機制“17+1”。蘭斯伯格斯還鼓動其他歐洲國家一同退出“17+1”合作機制,攻擊該機制對歐盟構成了“分裂”因素。
今年8月,立陶宛政府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對此,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王朔教授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德國、法國等歐盟大國十分看重對華關係,積極尋找對華競爭和合作的平衡點,而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並沒有太多這樣的顧慮,因此更願意向美國靠近,這背後有拜登政府的拉攏,也跟歐洲內部對華看法的分裂有密切關係。
他說:“首先,立陶宛現在確實迎合了一些歐洲所謂的反華聲音,這些反華聲音中有些是親美派,因此在中美之中他們更認可美國。特別是拜登上任以來編織所謂的盟友體系對付中國,因此一些親美國家當然就站出來宣揚反華。
其次,最近幾年中歐之間的矛盾確實比以前要多得多。這種矛盾一方面是因為在很多領域歐洲感到中國的競爭越來越強,他們對中國實力的上升感到擔心或者恐懼。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制度不夠自信,認為中國走一條跟他們不一樣的道路,中國的發展會給他們的制度紅利帶來威脅。而一些所謂的政客們就把自己國內的問題歸咎於中國,認為是中國給他們帶來所謂的各種各樣的麻煩。”
與此同時,王朔教授強調,立陶宛呼籲歐盟要團結起來對付中國不會在歐盟產生作用,立陶宛的聲音無法代表整個歐洲,也不會得到歐盟國家的廣泛認可。
他說:“歐盟把對華戰略制定得非常清楚,中歐之間這種競爭性和合作性的兩面也體現得非常充分。歐洲跟中國發展關係的宗旨並沒有變,中歐之間合作的基本大局也都還在。通過歐洲追求‘戰略自主’可以看出歐盟很多國家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中國與歐盟是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據歐盟統計局今年2月發佈的外貿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27國與中國貨物貿易在疫情中逆勢雙向增長,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此外,中歐領導人始終保持密切溝通。2020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6次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5次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今年4月,中法德領導人還舉行了視頻峰會。
此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5日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通電話。習近平指出,中國和歐盟是兩大獨立自主力量,雙方有必要加強戰略溝通,共同推動中歐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這符合中歐共同利益。而米歇爾表示,雖然歐中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不同,但歐中均支持多邊主義,雙方需要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經濟復蘇、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開展合作。持續發展歐中戰略夥伴關係,符合雙方人民共同利益。歐方願同中方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加強對話接觸,有效妥善管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