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芯片

海外投資者認為,買入中國芯片企業股份的時機已經成熟。在他們看來,這是中國科技發展最有前途的領域。儘管中國大陸仍落後於韓國、美國和台灣芯片公司的競爭對手,但可以通過政府優先政策迅速彌補這一差距。無論如何,對於投資者來說,最終結果甚至不如增速重要。
Sputnik
專家:中國將成為全球芯片生產領軍人
中國在上世紀末開始發展自己的芯片生產。第一批國有半導體公司出現在 上世紀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期。然而他們使用的是過時的芯片技術。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認為使用過時技術生產的芯片質量低劣是錯誤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遵循所謂的摩爾定律;根據該定律,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 24 個月就會翻一番。這或者是在給定的功耗水平下提高了芯片的性能,或者是在給定的性能水平下最小化了其功耗。重要的是要瞭解最先進的芯片主要用於便攜式微電子產品。對於這些芯片而言,尺寸是關鍵的消費者屬性,例如電池壽命。
因此過時的芯片也非常適用於電子產品必須解決其他問題的地方。例如,在軍工綜合體中。實際上最早從事芯片業務的中國公司也正是主要服務於軍工企業。
隨著中國經濟對外資開放的擴大,三星、台積電、東芝等全球芯片廠商開始進駐中國大陸。他們不僅進口自己的產品。有些人還試圖實現中國本土化生產。這在經濟上是划算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包括生產微電子的工廠,是世界上芯片的主要消費國。此外中國對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如果說2014年中國進口芯片價值約800億美元,現在中國進口芯片超過原油進口——超過3000億美元。
國際分工要求每個國家專門生產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儘管中國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來開發芯片生產,包括民用芯片(例如,目前的旗艦中芯國際成立於 2000 年),但北京並沒有以趕上世界製造商為目標。然而在過去幾年里中國領導層一直在談論實現基礎科學和創新獨立的必要性,包括最新一代芯片的生產。
科學家研發出沙粒大小有翼微芯片
問題是美國的制裁政策迫使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進口替代上投入大量資源。華盛頓已將最大的中國科技公司——華為、海康威視、大華、曠視等數十家公司列入了黑名單。這一限制性措施切斷了它們與美國先進技術的聯繫。現在美國為其生產或設計的芯片和設備供應商,未經美國商務部特別許可,不得向列入黑名單的公司出口其產品。例如,由於美國的制裁,華為被迫出售其生產智能手機的榮耀部門。
從短期來看美國的制裁當然會給中國產業發展帶來困難。然而中國政府現在將半導體列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目前的五年計劃中討論了加速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必要性。這就是為甚麼海外投資者認為現在是在中國投資這個行業的時候了。
例如,高盛就建議這樣做。該銀行分析師表示,與5G、電信技術和智能手機製造不同,中國半導體行業處於發展初期,因此該行業具有良好的增長前景。對於一些公司,例如 SG MICRO,增長前景估計平均每年超過 60%。事實上,對於投資者來說,中國最終能否在這一領域趕超世界領先者,甚至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由於國家已經為該行業開了綠燈,而且由於基數較低,增長率很可能非常高。
不過,這裡也有陷阱。就像幾年前,在區塊鏈炒作的日子里,幾乎所有的初創公司,無論他們從事甚麼,都開始在公司名稱中標明區塊鏈這個詞,純屬為了吸引眼球,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在定位自己為芯片製造商一樣。有時一家公司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潛力和能力,也無法構建複雜的技術流程。例如,鴻鑫半導體製造公司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該公司已籌集了數十億元人民幣,並承諾開始以 7nm 工藝製造芯片。然而在現實中,事實證明,這種研制工作所需的資金是最初預料的幾十倍。由於資源不足,該公司破產了。
投資芯片生產原則上是有風險的。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工藝流程,需要投入數千億美元。台灣、韓國和日本的行業巨頭花費了數十年和巨大的財力以實現全球技術領先。因此至少存在長期投資的問題,而且最終收益如何還是個未知數。另一方面,儘管存在資金困難,但一些中國芯片製造商的表現非常好。例如,長江存儲已經開始生產 3D NAND 存儲芯片,完全有可能與國外同行一比高低。中芯國際也在積極致力於14 Nm制程,即將達到7 Nm。
因此高盛的建議是有其根據的。無論如何,儘管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放緩,並有與美國對抗帶來的困難,全球投資者仍然對中國經濟保持著最大的興趣。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儘管全球投資活動總體下滑,但 2020 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了 6%,達到 1490 億美元。這一趨勢今年仍在繼續。今年上半年中國吸引外資1770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