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公司越來越多地覬覦中國的知識產權

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公司,越來越經常地遭遇知識產權訴訟。去年,針對在華公司訴訟案件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3倍。長時間里,中國一直飽受國際社會有關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批評。但現在,中國已成自身知識產權成就的動力之源。
Sputnik
中國商務部:中方支持在WTO框架下討論對疫苗等知識產權的豁免問題
去年,中國一審法院接到28528件知識產權侵權訴訟案件,這要比一年前多出1/3。訴訟的主要內容是版權、商標權被侵,以及知識產權專利協議遭到破壞。據Nikkei Asia報道,日本Mujirushi Ryohin公司像以前一樣,捲入中方的10起知識產權法律糾紛。中國公司甚至與世界大型公司上法庭。比如蘋果公司,不得不和中國小I人工智能系統研發公司進行長期訴訟,該公司對蘋果的訴訟標的是14億美元。他們認為,蘋果使用的Siri語音系統,是通過不正當使用小I研發的技術創制的。
數十年里,中國一直是“大型拷貝機”的形象。自身技術較少,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不健全,很多精明的中國人簡單地拷貝外國產品和品牌。
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在發生變化。首先,中國已能自行研發技術。近年來,中國進入專利領先國行列。比如2020年,中國在《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共提交了69000項申請,比任何國家都多。中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起草的全球創新指數中,在131個國家中居第14位,超出日本兩個點。中國在世界創新和關鍵數字技術領域,正趕超發達國家。5G方面,中國的專利數量最多。中國GDP中的數字經濟佔比為36%,在GDP總增長中超過2/3。考慮到去年中國政府已將大數據看成是與傳統勞動、土地和資本相當的新生產要素,有必要搭建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機制。
在此方向已做了很多工作。中國大大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2019年,對《商標法》進行了重申,其中,禁止提交不準備使用的虛假商品申請;《反不正當競爭法》為縱容商業秘密洩露者設定責任;2020年的《著作權法》,將最高損失賠償額提高了10倍。
華東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巍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近年來不斷完善的法律體系,使中國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
他說:
“我認為這說明我國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在轉變。從立法層面來看,過去幾年我們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全面和系統,並且還有其它法律作為輔助性的保護制度,比如競爭法。從執法部門和司法訴訟角度來說,執法官員涉及知識產權領域的專業素質也有了較大的提升,近年來經常會出現具有指南性意義的典型知識產權案例。總體上我認為這是立法、執法和司法全面發展產生的一個結果,使得企業客觀上可以利用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媒體:美國啓動從電信網絡中拆除並替換華為和中興等中國公司設備的計劃
中國公司的業務經營不斷取得與世界科技巨頭相媲美的成就。他們需要法律對自己資產提供保護,其中包括知識產權。同時,中國的法律體系也在與中國公司相向而行。中國法院應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制定出臨時措施,禁止在另一司法管轄區提出類似訴訟。比如,根據武漢法院裁決,美國InterDigital公司被禁止在其它司法轄區對中國“小米”公司提出訴訟。不然的話,將被處以每周相當於100萬美元的罰款。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針對華為、BBK Electronics和韓國三星也有過類似裁決。三星最近在與瑞典愛立信打官司。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希望在法律框架內保護自己的利益。
專家翟巍指出:
“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得到優化的大背景之下,企業主觀上也更願意主動用法律手段來捍衛自己的權益。我認為中國正在日趨成為知識成果的發源地,而且處在從知識產權大國轉型為強國的過程中。當前中國政府提出鼓勵技術創新和核心科技發展,進一步推動企業聚焦於技術的原創,更加能夠推動這一趨勢的加速轉型。”
中國新的五年規劃指出,應在GDP中支持工業生產佔比,甚至提高其競爭優勢。多年時間里,西方國家一直是中國關鍵技術的源泉。但在關係逐漸惡化背景下,北京已經意識到,有必要依託自身力量與生產獨創技術。中國推出很多目標性規劃,比如《中國製造-2025》、《中國標準-2035》。這些規劃,都恰恰是為了鞏固中國的工業和創新潛力。實踐證明,中國在世界價值鏈中走的越遠,那麼將有更多的國家想制約中國的發展,或者覬覦中國的知識產權,但這是得不償失的。近年來,中國商界甚至流行這樣的順口溜: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技術,一流企業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