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何需要中共?

中國共產黨正舉行百年慶典。中國一大代表中,沒有誰會想到,百年後中共還在引領中國,將其從貧窮的半封建國家變成超級大國。“紅色思想”在全世界都遭受了失敗,為何在中國卻毫髮無損,反而上升到新的高度?就此問題,衛星通訊社瞭解了俄羅斯人的看法。
Sputnik

      中國共產黨成立那年,世界上約有20億人,其中5億生活在中國。剛剛成立的中共,其首要任務之一是贏得民心。來自弗拉基高加索市的眼科醫生扎伊拉·布古洛娃認為,完成此項任務,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她說:

"我不排除,在中國,並非所有人都愛中國共產黨,但毫無疑問,絕大多數公民對中共是信任的。原因不寫自明。大家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在發生變化,工資在一年年的增加,退休保障也在改善。而且重要的是,所有人的收入都在增長,儘管上漲比例不同。中國已經成為受人尊重的國家,在執行獨立政策,不許任何人忽視其權益。人們都明白,所有向好變化的核心是中共,大家也投桃報李,用信任作為回答。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整個世界都看到了這種信任的程度。作為醫生,我可以說:正是因為居民絕對執行政府的指令,才幫助中國早於其他國家控制了疫情。"

      中共在中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沒有任何理由可懷疑其堅定不移的地位。回顧歷史,35年前,有誰能夠預測萬能的蘇共走下政治舞台,堅若磐石的蘇聯最終崩潰?!

      26歲的莫斯科人、知名博客主和廣告公司經理愛德華·里所夫斯基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當然,共產中國不會對蘇聯的解體原因無動於衷,同時,共產中國重蹈蘇聯覆轍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在於,中國人善於借鑒別人的錯誤,任何時候都反對停滯,如果認為變革有益,就始終支持變革。

      他說:

“我總是支持變化,因為一代代的人都在變化,大家也在改變自己。之前的重要事情,現在已經不那麼引人注目了,這就是政權變更或管理模式更替對社會有益的原因。但問題是,政權更迭在某個特定條件下是否有利,也就是說,對現在的中國來說是否有益?我沒有百分百的信心。也許,俄語中的諺語能夠說明問題:‘眼前有福享, 何必遠處尋’。”

      來自別爾哥羅德市的企業家、“咖啡屋”經理阿克桑娜·克里莫夫佐娃認為,當國家經濟進步一日千里,一切都在明顯變好時,公民們是不會特別關心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她指出,目前中國的情況如此。也許,未來將發生某些令人不安的問題,但很難說,將使中共措手不及,要知道,中共控制著社會情緒,而且本身也在謀求變化,以適應新的條件。一些西方專家認為,中國現行體制是事實上的一黨制,與民主原則沒有任何共性。

       她說:

“一黨制和多黨制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陷。多黨制的優勢在於,有可能傾聽各種觀點並對其進行比較。一黨制的優勢是,執政黨無需就自身行動與反對派進行討論和協商,緊急情況下,有著更高的效率。我覺得,一切都取決於所在國:有的地方一黨制效率高,有的地方則相反。不能將政黨數量看成是民主的標誌。有的國家黨派有數十個,但同時,沒有絲毫的民主跡象。但在中國,人們已經習慣了一黨制,大多數人認為,中共運行的很好,沒必要進行改變。這是中國人的選擇,應該尊重。”

      西方國家不厭其煩地批評中國“民主缺失”,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合作,常常與新疆、西藏和香港的人權掛鈎。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俄共中央主席團成員、黨中央國際聯絡秘書列奧尼特·卡拉什尼科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對中國的指責,是雙重政治標準的明顯例子:不同地方的同樣的事件,有時加以譴責,有時給予鼓勵,一切都取決於事件發生國。對中國的打壓,是伴隨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而不斷加劇。

      他說:

“沒必要以西方國家杜撰和強加的價值觀為指南。比如,不久前出現了新的思潮:崇拜社會非傳統性取向代表。那麼中國或俄羅斯,應該接受這些‘價值觀’嗎?!這些觀點,不僅在電視上做宣傳,而且還滲入到官方文件和政府機構中。再比如,我作為歐洲議會大會的議員,不得不簽署有責任尊重男女同性戀人權和利益的文件。” 

        西方國家總在談及民主話題。那麼,甚麼是民主呢?在德國,溫度零下時用水炮去潑灑“綠色”保護示威者?或者,想判1月份因美國總統大選違規而攻擊國會山的350人終身監禁?這難道正常嗎?還有,白俄羅斯羈押打碎玻璃者和非法進入議會大廈者,卻又變成了踐踏民主。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中有過很多淒慘事件,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列奧尼特·卡拉什尼科夫認為,在此道路上,中共取得了起碼兩大重大成就。

        他說:

“掌握政權和建立偉大的國家,是中共前一個百年所完成的兩位一體任務中的第一部分。今年2月,中國宣佈取得消滅絕對貧困勝利,這是世界上沒有的獨一無二的成就。現在,中共在引導人民走向新的偉大目標:將國家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建公正的文明社會。回顧中國走過的道路,完全有信心認為:既定目標完全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