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發展公司業務方面曾幾何時獲得了北京方面的綠燈。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廠。這對雙方都有利。北京由此展示了中國對外日益開放的態度:眾所周知,這家美國製造商的工廠恰好是在中美貿易戰中剛剛開始時在上海運營的。對於特斯拉來說,在中國本土化生產也無疑是有益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另外,去年與第二大市場美國的差距達到了 100 萬輛。與其他全球電動汽車製造商一樣,特斯拉一直希望在這個大蛋糕中分得一塊。
特斯拉以創紀錄的速度在上海建造了自己的工廠。2018年12月一座設計產能高達25萬輛/年的工廠開工建設,一年後第一輛Model 3就開始下線。公司負責人埃隆·馬斯克多次公開表示欽佩中國建設的速度;地方政府竭盡全力簡化官僚手續,生產過程組織迅速。中資銀行也積極參與該項目的融資。在20億美元的總投資中,14億美元由中國金融機構提供貸款。 “中國很厲害,美國人只考慮自滿和他們的權利。聰明勤奮的中國人只是盡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馬斯克去年說。
最初的期望得到了滿足。去年埃隆·馬斯克的公司在中國銷售了最多的電動汽車——13.5 萬輛。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國初創公司蔚來(超過 4 萬台),其次是小鵬(2.7 萬台)。因受益於廣大的中國市場,特斯拉去年進入了標準普爾 500 指數。儘管由於新冠疫情引起了購買力的下降,全球汽車銷量直線下降,但中國經濟和製造業活動的快速復蘇使特斯拉的業務在 2020 年獲利豐厚。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無疑前途廣闊。但消費者的要求也相當高。二十年來中產階級的人數從3900萬增加到7億多。今年中國在美元億萬富翁的數量上超過了美國。中國資深互聯網觀察家劉興亮告訴衛星通訊社記者,如果沒有正確的對待消費者的態度和優質服務,任何一家,即使是全球最大的公司,都很難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
劉興亮專家說:“我個人持相對比較樂觀的態度,但是前提需要特斯拉妥善處理與中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關係,包括輿論方面的問題。若是這些都處理不善,恐怕前景也是不容樂觀的。”
芯片供應中斷也給汽車製造商帶來了很多問題。這種局面主要是由美國限制向中國公司供應芯片的措施而引起的。相應地,中國最大的電子製造商被迫“以備不時之需”用產品填滿自己的倉庫。芯片短缺已經出現。根據各種估計,這種短缺最早也只能在明年得到解決;最壞的情況,缺口可能持續到 2023 年中期。這不能不影響特斯拉的生產業務。劉新亮專家認為,這家美國汽車製造商問題不斷有其綜合原因。
他說:“我認為,特斯拉的境況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監管機構的審查,這方面恐怕需要特斯拉與中國政府坐下來好好協商;二是全球芯片供應短缺影響了智能汽車的供應,這也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據我瞭解,不止特斯拉一家缺芯片,一些智能汽車製造商也有表示存在這一問題;三是其它方面的影響,比如疫情和特斯拉的負面報道都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持續處於觀望狀態,不似過去那般踴躍購買。因此特斯拉銷量的下滑是綜合因素影響導致的,至於哪個因素為主,則需要根據相應數據判斷。”
當然,還應考慮到美中關係這一大背景。畢竟,中國消費者雖然在選擇上講究務實,但在中國與任何國家的政治關係惡化的情況下,都會踴躍地站在愛國的立場上發聲並行動。在首爾部署了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後,中國遊客拒絕前往韓國就是其中一例。在與日本的領土爭端加劇期間,中國發起抵制日貨活動。一些愛國者甚至示威性地燒毀了自己的日系汽車。與澳大利亞關係惡化後,中國人開始減少購買澳大利亞葡萄酒,也開始減少前往澳大利亞的次數。換言之,政治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人的消費偏好。
不管怎樣,特斯拉的表現已經發生變化。如果說以前公司沒有從根本上打造公關服務,相信自己的產品無論如何都會有需求,現在特斯拉則已開始擔心自己的形象。當然,要努力的地方很多。預計今年電動汽車將佔中國所有新車銷量的9%-10%左右。政府仍將繼續刺激這個市場。畢竟設立了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但事實是,特斯拉還有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豪華電動汽車蔚來和小鵬成績可觀。去年年底通用與上汽聯合生產的“寶貝”宏光Mini進入市場。今年1月它在銷量上明顯超越了特斯拉一度立於不敗之地的Model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