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和生產企業不得不停止運行,部分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南華早報》寫道,印度大部分經濟活力是通過小企業來實現的。縮減員工人數、過渡商品和組件價格上漲以及物流停頓,對商界來說是致命的。《南華早報》以孟買某鞋業工廠為例,這家企業以前主要從事出口。據介紹,原材料上漲了25%,125名員工只留下了15人。尚在工作的供應商,要求支付全部預付款。總而言之,情況對企業家來說是極端的。
跨國公司開始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看成是轉移生產的替代地區。除了疫情的負面經驗外,另一因素也在推動這一進程。中美經貿對抗加劇,來自美國政治盟友國家的公司,決定脫離中國,使自己免受政治風險。很多人開始審視印度這個與美國交好的國家。
首先,印度擁有更好的物流競爭力,同時也是世界工廠--中國的繼承者。印度人口數量與中國相當,物流上看,地理位置優越,再有,國家不富裕,勞動力便宜。這點是中國曾經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的關鍵因素。但現在,中國正失去這一“優勢”,因為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
但事實上,僅靠廉價勞動力無法有效組織生產。要知道,中國除此優勢外,一直在發展基礎設施:交通、能源和生產。對外國廠家來說,工業集群相當的便利:一個區域內,集中了所有必要的配件和商品生產原材料。由此,縮短了供應鏈。公路網遍布,電力供應穩定所創造的條件,有利於更為可靠地組織任何產品生產:從軟體玩具到醫學斷層掃描儀。
印度很多問題沒能順利解決。公路網建設進展極為緩慢,購買地塊的官僚協商程序耗掉數年時間。最終,同樣距離的商品供應線,印度要比中國多出數倍時間。電力和水供應經常終斷,這也是印度耳熟能詳的困難。因此,生產轉移到其它國家的過程極為緩慢。
有些公司,比如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家蘋果合同企業,決定冒險將少部分智能機生產移往印度(主要是供應印度市場的廉價版)。似乎,經濟上看是有利可圖的。印度政府也採取專門措施,支持關鍵性工業領域,比如電子和制藥。在印度,任何生產智能機的廠家,每件產品價格超過1.5萬魯比的(200多美元),與2019財年相比,補貼在4-6%之間不等。政府部門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使廠家對增加國內生產感興趣,因為補貼數額取決於國內生產的增長數量。
他說:“印度此次疫情對本國乃至整個人類的影響都非常巨大。即使目前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尚未超過美國,但是由於其人口基數龐大,發展趨勢也著實令人感到擔憂。就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而言,我認為在數量方面不會造成過大的影響。因為中印貿易份額不僅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佔比不大,在中國對外貿易格局中同樣也不是重頭。另外,中國雖然有一部分產品在印度加工完成,也有一部分是需要印度的初級產品到中國來加工完成,不過總體上這部分的數量不多。當然,對於相關企業肯定是面臨生死存亡的困境,但是對中國整體貿易的影響較小。目前中國比較依賴印度的中間產品,比如仿制藥、礦石以及包括大米在內的農產品,一直以來這些都是印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不過這些加起來的份額佔比不大,因此對中國整個經濟生活以及外貿往來的影響也較小。”
多年時間里,印度政府在努力提高本國工業的競爭力。總理莫迪的“印度製造”規劃,應大大縮小印度的進口佔比,為國內很多全週期生產提供保障。政府認為,到2022年,此項規劃約創造1億個新工作崗位。但目前,此規劃的效率因各種因素而出現了很多問題。
當然,新冠大流行是一場災難,能否戰勝新冠疫情,將決定其經濟前景。比如中國,比很多國家都更為順利地解決了大流行,其結果是,2020年雖然增長不大,但還是有了增長。
印度目前的情勢,與發展本國工業基礎和在世界價值供應鏈條上向前推進恰恰向左。據媒體報道,今年年初,富士康終於決定在印度生產旗艦智能手機iPhone 12,但因第二波疫情,產量下滑了50%。很多世界級的車企,比如本田、鈴木和雅馬哈,已不得不叫停自己的工廠。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第二波疫情持續的時間。專家們指出,如果疫情延續整個夏天,那麼公司將啓動返回程序,將生產從印度遷往狀況好一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