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國家的看法變差?

《環球時報》調查顯示,中國年輕人在5年時間里“平視”西方國家的比例上升6個百分點,“仰視”西方比例下降約三成。中國專家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強調,這次疫情讓中國年輕人切實看到西方社會在所謂“自由”之下的反智和無序,因此大大增強了對祖國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Sputnik

2021年中國學生是否會出國留學?
《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近日以“中國年輕人‘西方觀’變化”為主題進行了民調。調查顯示,對於“5年前提到西方國家,您心裡是甚麼感覺”這一問題,選擇“羨慕、崇拜、尊重、自嘆不如”等“仰視”態度的受訪者佔37.2%;選擇“對等、平視、沒甚麼感覺”等“平視”態度的受訪者佔42.1%;而選擇“沒甚麼了不起、鄙視、討厭”等“俯視”態度的受訪者佔18.4%。

而在回答“今天提到西方國家,您心裡是甚麼感覺”這一問題時,選擇“仰視”的受訪者僅佔8.1%;選擇“平視”的受訪者有48.3%;回答“俯視”的受訪者則上升至41.7%。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楊勉認為,出現這一轉變首要原因是中國崛起的成果在近10年來大量顯現,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年輕人會明顯感到中國的基礎設施要比西方國家的更為便利。

他說:“首先,中國的發展迅速,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城市發展迅速。其次,現在很多中國青年都出過國。過去中國人出國的時候,看到的是外國先進的一面,而現在在硬件方面,歐美國家與中國大城市相比就顯得比較老舊了。再者,態度的轉變也得益於我們工業生產的發展、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業的發展。青年人使用的這些中國通訊工具都不亞於西方,而且有些是由我們中國引領潮流的。”

此外,調查還顯示,超八成中國年輕人認為西方社會當前普遍存在對中國的偏見,僅8.4%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另外,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西方對中國發展“有明顯的遏制行為”,逾兩成受訪者表示西方“有意圖,但無明顯遏制行為”。

楊勉教授也指出這一點。他強調,中國年輕人已經意識到中西方社會的差距沒有那麼大,而這時西方國家仍然沒有底線地抹黑中國,這就容易使中國年輕人產生反感情緒,自然而然地不再“仰視”西方國家。

而且,楊勉教授強調,這次的疫情是一個很好的“事實教育”,對於增強中國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起了很大作用。

他說:“大家都看到我們中國的治理效能就是比西方強,而所謂的‘燈塔之國’卻是世界上感染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這是事實,不用誰去教育誰,或者誰給誰洗腦。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國家是很有效率的,是很把人民的生命當回事的。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都說他們最尊重人的生命,可到時候關鍵時刻就‘掉鍊子’了,他們為了所謂的經濟就置廣大人民的生命於不顧,結果惡性循環,直到現在也不能解決疫情蔓延的問題。原來都說他們是最文明、最科學的,但他們的自由卻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都到了‘反智’的程度。”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不利輿論有所增長,但為何他們的年輕人並未受此影響?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了一些中國年輕人,他們也表達了同樣的感受,尤其指出正是在經歷了這場疫情之後,西方國家的形象在他們心中受到重創。

“90後”王女士說:“我曾經在讀書的時候很嚮往西方國家,後來學了思政之後覺得事情都需要辯證看待,自由也會帶來弊端。工作了之後,當我在給學生講我們國家制度的時候,就會告訴他們,我們也是民主的,只不過內容和組織形式不一樣,但本質都是民主。疫情這件事情,顯然是社會主義民主應對得更好,因此西方國家又有何覺得更有優越的呢?”
“90後”周女士說:“這次疫情對我的衝擊很大,之前我想不到西方社會會這麼沒有秩序。我想不通他們為甚麼一定要在疫情非常嚴重的時候堅持集會,反對戴口罩,甚至在網上看到很多亞裔因為戴口罩被毆打跟歧視,我覺得這種行為非常荒謬,不僅傷害自己,更是為他人的健康造成風險。這樣無序的社會還要不斷指責中國,很難再‘仰視’他們。”

據介紹,此次調查通過在線樣本庫會員在線填答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調查時間為2021年4月9日至12日,共回收有效問卷1281份,受訪者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100多座城市,年齡在15歲至35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