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治理或成中美地緣政治新衝突點

美國銀行發佈了名為“氣候戰爭”的報告。該報告稱,拜登總統領導下的美國將與中國就全球氣候治理問題發生衝突。 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氣候政策與國際經濟研究室主任譚秀傑認為,氣候治理領域內存在著合作和競爭,相互合作、良性競爭有利於氣候問題的解決。
Sputnik

美國銀行的專家們認為,2080年之前氣候問題都將會是國際地緣政治中的重要話題。該領域的競爭與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類似,且主要競爭對手均為中國和美國。

中國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和問題

彭博社援引美國銀行全球專題研究負責人哈伊姆·伊茲拉爾的話稱,“氣候戰爭”的要點在於供應鏈主導地位、面向國內市場的產業政策、碳排放稅率等”。

中方專家譚秀傑評論了美國銀行的這份報告,他告訴衛星通訊社的記者:中美在氣候領域存在合作的可能,當然也會存在一些衝突點。

譚秀傑指出,新總統上任後,美國或將改變政策以改善現狀:

“當前全球都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僅依靠單個國家是很難取得成效的,而是需要世界各國的相互合作。此前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後,中國和歐盟實際上是為全球氣候治理做了很多工作,也樹立了榜樣。比如歐盟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則是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些都對全球氣候減排發揮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立馬簽署行政令宣佈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也表達了跟歐盟、中國合作的願望。不過正如報告所提到的,氣候領域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衝突點,比如全球治理主導權、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競爭。拜登還簽署了應對氣候危機的行政令,把氣候政策放在外交和安全上的中心位置,目的是要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發揮重要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就會跟中國和歐盟發生部分的衝突。並且在涉及未來低碳技術領域,中國、歐盟和美國也有競爭的可能性,畢竟這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在制高點”。

報告中指出,在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美國暫時落後於中國及歐盟。目前,中國年均風力發電量產量為26兆瓦,歐洲為15兆瓦,而美國只有9兆瓦。中國的年均太陽能發電量為30兆瓦,歐洲為16兆瓦,而美國只有13兆瓦。中國的電動汽車年均銷售量為130萬輛,歐洲為140萬輛,而美國只有30萬輛。

中日韓——新綠色聯盟?

此外,譚秀傑提出,總體來看,我認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問題上需要合作的方面會更多:

“如果是良性競爭,比如科技競爭降低技術成本,氣候治理推動各國作出更多減排承諾,也將有利於全球共同解決氣候問題。但如果是像特朗普政府那樣,實施一些類似貿易封鎖、科技打壓的惡性競爭手段,那麼無疑是不利於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的落實。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技術領域還是在全球治理方面,我們還是應該促成更多的良性競爭與合作”。

專家們已多次提到氣候問題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去年十月底,英國傳奇投資人傑里米·格蘭瑟姆在Grantham, Mayo, Van Otterloo & Co. (GMO)公司網站上發表文章稱:近幾十年內,綠色能源與綠色產業將取代石油,在經濟領域及地緣政治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