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更加關注國家技術投資效益

中國政府決定強化對國家技術投資效益和回報的監管。中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週二表示,國內投資集成電路的熱情不斷高漲,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也投身集成電路產業。這位中國官員表示,投資劣質產品的風險正在增加,因此國家將加強對國家資金獲得者的要求和監管。
Sputnik

多年來自身基礎技術的開發,包括芯片和半導體電路的生產,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早在2015年,當《中國製造2025》計劃發佈時,芯片和集成電路就躋身進了十大發展行業。這些產品幾乎存在於中國的任何高科技電子產品中,但都不得不依靠進口。在過去的數年里中國每年以300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這些產品。它們是中國最大宗進口商品之一。

中國正成為全球技術開發的重要參與者
五年前中國政府就已明白,如果中國想在全球價值鏈中向更高方向發展,就必須建立包括關鍵部件在內的全週期生產。況且,與美國的技術對抗更證明瞭中國政府的擔憂是正確的。美國最新一批制裁就是禁止向華為供應其生產中以某種方式使用美國技術的芯片和集成電路。此外,對中國領先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供應美國組件和設備也施加了限制。

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增加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今年前7個月投資額約為600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期的兩倍。然而一些已經投入大量資金的項目尚未實施。例如,由於缺乏資金,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HSMC)的建設被凍結。為該項目已投入國家資金2億元。指望私人資本將被吸引到現代芯片生產的製造中來。但是投資規模仍然不夠。另外,在經過了近兩年的停滯之後,儘管投資高達1億美元,成都格芯(GlobalFoundries)芯片工廠仍被關閉。德科馬南京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所遭受的損失更大——公司曾獲得30億美元的國家資金。該公司與HSMC一樣,未能吸引到投資者並已破產。

中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發改委將更加重視風險分析,將謹慎控制接受國家投資的申請人的選擇。此外,對於將投資國家資金的項目的成敗,地方官員將承擔個人責任。

中國能夠通過自己的指令性計劃體制為發展優先部門調動資源。一方面,這使中國取得了許多其他國家無法取得的技術突破。但另一方面,這些指令對某些部門的競爭和生產過剩構成了威脅。無疑,在芯片製造等領域需要政府支持。建立基礎技術的能力需要很長時間,而且私人資本通常不準備進行如此長期的投資,特別是如果國家不承擔風險的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民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強調,市場仍應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

王志民專家說:“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完全交由市場把控,不需要國家過多的干預,比如普通的日用消費品就不需要國家去扶持;二是既有市場的行為,又需要國家政府的關注,比如芯片產業。因為這些是戰略性產業,需要國家的資金和政策等一系列的支持才能達到比較完美的效果。而且這種政策傾斜的情況在各國都存在,包括美國也是;三是關乎國家安全問題的領域,比如軍工就不能過多地依靠市場行為,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支持。那麼芯片就屬於第二種情況,由於該產業既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又與高科技息息相關,所以需要市場和國家共同協調。”

中國開始應對美國挑起的技術戰
當然,美國的硅谷生態系統主要是在自由競爭和純粹市場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然而不應忘記,互聯網以及電子計算機的生產最初是在五角大樓監控下的軍事項目,後來才發現可以推廣到民用領域。畢竟是國家為美國這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然後,由於“先發優勢”,美國技術開始征服世界市場。

在中國被迫在多個關鍵研發領域需要趕上美國的背景之下,這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政府提供大力支持是正確的選擇。王志民專家認為,中國的制度總體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缺點需要克服。

他說:“芯片的發展是市場經濟行為,雖然國家也在鼓勵和支持,但是更主要的還是依靠市場和企業。國家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的支持,自然也需要考察企業的資質和潛力,以及未來的整體發展前景。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的體制是好的,只是在政策法規或者支持的細則方面可能尚且不夠健全完善。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長遠的戰略,不是說發展就能馬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對於違規的企業和部門也需要問責,畢竟是納稅人的錢,不能慷國家之概。”

不過往往是,企業總是希望趕上政府的某些計劃或優先事項的浪潮,以獲得相應利益,或者至少是獲得行政手續方面的綠燈。例如,中國政府已將從事生產28納米或更小芯片的公司免稅10年。這一措施應該刺激研發,這的確為已經在開發上投入大量資金的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但是,正如中國國家發改委所承認的那樣,以前與高科技無關的公司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南華早報》在報道總部位於上海的半導體研究公司ICwise時也指出,水泥、服裝和裝飾用品的製造商突然宣佈自己是集成電路領域的初創企業。實際上,區塊鏈項目也存在類似情況。在2017年加密貨幣被大肆宣傳之後,當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資產的價格在一個月內多次飆升之時,一些中國公司開始更名,並在其中添加了區塊鏈一詞,以吸引更多投資者。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高潮已過,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推出任何具體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