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衛組織數據,2018年全球20%至22%的人口有情緒障礙,其中患抑鬱症者約佔95%。
研究人員指出,抑鬱症的個別症狀,比如食慾不振和情緒低落,在很多人身上都能見到,但只有多個症狀結合在一起才是抑鬱症,因此大腦可能有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能將多種症狀整合為一種疾病,但並不引起這些症狀。根據這個假說,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嘗試尋找負責將大腦切換為抑鬱這種病理狀態的基因。
實驗人員將兩只雄性小鼠關在一個籠中,等它們打架後用透明板隔開,讓它們能看到對方但不能接觸。一天後重復以上過程,直到出現“獲勝者”和“落敗者”。
如果每天對落敗的小鼠們進行精神緊張刺激,約10天後它們就會進入焦慮狀態,20天後它們將表現出抑鬱,這時焦慮則會消失。實驗人員研究了小鼠大腦從焦慮切換為抑鬱的機制。
科學家們發現,第15天時,小鼠大腦中一種與細胞骨架和星形膠質細胞(神經細胞的一種)工作有關的分子機制被激活。
科學家們打算以後在人類身上檢驗這個假說,以便最終理解如何在抑鬱症初期就將其抑制住。實驗人員發現的抑鬱產生機制或有助於開發全新的精神類藥物。
參與研究的中方科學家來自西南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