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應當說此決定似乎是一個折衷方案,因為,首先,它僅影響新一代網絡,並且無需換掉現有的電信基礎設施。其次,許多反華保守派議員堅持要求到2023年將華為完全排除在網絡之外。然而中國認為倫敦的這一舉措是不友好的。《環球時報》寫道,英國將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視為敵人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英國外交大臣拉布有關倫敦中止與香港的引渡協議的聲明,更是火上澆油。中國外交部對這些行動給予了嚴厲譴責,並表示中國不允許干涉內政。
中國不傾向於採取“以牙還牙”政策,因為它會損害中國和對方的利益。然而,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如果中國對英國的行動不做出任何回應,那麼在某些國家看來,中國可能顯得軟弱,而兩國關係只會因此惡化。王義桅教授說:
“首先,中國不傾向於採取‘以牙還牙’的外交策略,既損人又害己。但是如果中國不展示足夠的威懾力,那麼英國的行為會導致更多的國家紛紛效仿,認為中國軟弱可欺。當前美國脅迫自己的盟友與中國脫鈎,尤其是五眼聯盟以及一些在戰略安全方面不太獨立且依附於美國的歐洲國家,試圖新建一套國際體系。若是中國不及時阻止,那麼將來會出現所謂的美國排斥中國這樣一套體系,逼迫中國另起爐灶,形成真正的新冷戰局面。而這是人類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也是中國所不希望的。目前中國把華為問題看作檢測的一個風向標,因為‘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政策在英國和很多國家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包括孟晚舟事件也是如此。他們在安全方面依附於美國,沒有戰略自主性,這是他們不能自主決定策略的一個根本性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德國、法國就沒有完全屈服於美國,因為他們在歐盟推行歐盟戰略自主性、技術主權,中國對此非常欣賞。然而還有一些其他的歐洲國家,比如瑞典、波蘭、捷克等,還存在意識形態的偏見,包括最近意大利也傳出要禁止華為的聲音,所以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個局面。”
英國首先遵守美國的要求可能會損害倫敦本身。中國是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英國產品的第三大市場。總的來說,就雙邊貿易而言,中國是英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增長17.6%,超過1010億美元。截至2019年底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從2000年至2019年,累計投資額超過500億歐元)。今天,隨著關係的惡化,中國企業可能不願投資具有政治風險的市場。
然而,在供應鏈全球化的背景下,例如,封鎖武漢幾乎讓美歐製造商的iPhone和其他產品的供應中斷。由此可見,無法想象完全拒絕與中國合作的後果。美國越來越多地將其技術用作政治大棒,似乎忘了中國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中間產品——即使將中國成品生產轉移回美國、歐盟或其他國家,但缺了它們,難以為繼。而且,關於中國製造的產品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說法似乎牽強附會。要知道,正如蘋果產品背面的公司銘文所寫的那樣,此部iPhone產品的設計地點在加利福尼亞。